邓廷桢(清朝名臣、将领、民族英雄)

邓廷桢

邓廷桢(1776年-1846年),字维周,又字嶰筠,晚号妙吉祥室老人、刚木老人。江宁(今江苏南京)人,中国清代诗人、书法家、官员,抗英民族英雄。

邓廷桢于清嘉庆六年(1801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屡分校乡会试。十五年,授台湾遗缺知府,丁母忧归。历任浙江宁波,陕西延安、榆林、西安诸知府等职。道光元年(1821年)迁江西布政使,擢陕西按察使。六年(1826年),迁安徽巡抚。十五年(1835年),擢两广总督。时东南沿海鸦片烟盛行,与林则徐同心协力,禁烟御敌。调两江、云贵,皆未赴。后闽防紧急,遂任闽浙总督。二十年(1840年)九月,与林则徐同夺职。次年,遣戍伊犁,两年后释还。寻授甘肃布政使,擢陕西巡抚,署陕甘总督。于二十六年(1846年)卒于官上。

邓廷桢在任期间,加紧整顿防务,扩建虎门炮台,增设拦江木排铁链,为禁烟和抵御来犯之敌,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其著有《双砚斋诗钞》16卷、《双砚斋词钞》2卷。

梁化凤(清朝著名将领)

梁化凤

梁化凤(1621年—1671年) 字翀天,又字岐山,号沣源。西安府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清代将领。

顺治三年(1646年),武进士。顺治四年(1647年),任山西高山卫守备。顺治五年(1648年),从讨姜瓖,克阳和城,擢大同掌印都司。顺治六年(1649年),攻大同,克浑源,战左卫,身中三矢而力战,超加都督佥事。顺治十二年(1655年),擢浙江宁波副将,败明将张名振于高桥。顺治十三年(1656年),任苏松总兵。

顺治十三年(1656年),郑成功率兵攻江宁,遂率兵赴援,解江宁围。顺治十七年(1660年),擢苏松提督,加太子太保、左都督。明年,任江南提督,反对徙沿海居民于内地,疏称“沿海设兵,赋拟弃之地以养之。”康熙十年(1671年),梁化凤卒。

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

顾炎武

顾炎武(1613年—1682年),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南直隶昆山人。初名继绅、绛,字忠清,后改名炎武,字宁人,因避人陷害,曾化名蒋山佣。居亭林镇,学者尊称亭林先生。与黄宗羲、王夫之合称清初三先生,加上唐甄合称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

他在明末为诸生。少时加入复社,阅读邸报,留心经世之务。二十七岁时秋试被黜,退而读书,遍阅各地郡县志书及章奏文册资料,研究疆域、形势、水利、兵防、物产、赋税等社会实际问题。弘光元年(1645年,清顺治二年),清兵陷南京,他改名炎武(仰慕文天祥的门生王炎武,即王炎午),在昆山参加抗清活动。失败后,离乡北游,往来鲁、燕、晋、陕、豫诸省。遍历关塞,实地考察,搜集资料,访学问友。康熙时举博学鸿儒、荐修《明史》,均不就,后卜居陕西华阴以终。葬于昆山千灯镇。

顾炎武论学主张“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强调学以经世,自一身以至天下国家之事,都应探究原委,反对明末空谈心性的空疏学风。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名言,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治学方法主张博瞻贯通,“每事必详其始末,参以佐证”,辨别源流,审核名实,注重实证。研究经学、文字音韵学、历史地理学,为清代乾嘉汉学开启先河。著书撰文注重独创,反对因袭、盲从和依傍。一生著述丰富,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亭林诗文集》等书。

刘长佑(晚清重臣、湘军将领)

刘长佑

刘长佑(1818年12月16日-1887年8月14日),字尔眷,号荫渠、子默,晚年自号扶彝黑叟,湖南新宁人,清朝后期重臣,湘军中楚勇的代表将领。

刘长佑最初在湖南办团练,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率乡团参与镇压李沅发起义,得到江忠源、曾国藩赏识。咸丰二年(1852年),以拔贡身份随江忠源所部楚勇赴广西镇压太平军起义,转战湖南、江西、湖北、安徽等省,连加按察使、布政使衔。江忠源死后,他成为楚勇的主要将领。咸丰九年(1859年),在湖南与天地会作战,并追击出走的石达开部太平军,晋升广西布政使。次年收复柳州,拜广西巡抚。咸丰十一年(1861年),兼署广西提督,发兵水陆并举,攻克浔州,镇压浔州红巾军起义。同治元年(1862年)因功升两广总督,翌年调任直隶总督,弹压鲁西北张锡珠、宋景诗等部起义。同治六年(1867年),因得罪权贵,以镇压沧州盐民张六起义不力、使其逼近京畿为由被革职。同治十年(1869年),接连授广东巡抚、广西巡抚,赴广西镇压少数民族起义。光绪元年(1875年),升任云贵总督。光绪八年(1882年),因病开缺回籍,五年后病逝原籍,获谥号“武慎”。遗著有《刘武慎公遗书》。今人整理有《刘长佑集》。

刘长佑屡战太平军、捻军,多次获胜。总督直隶时兴农治水,创办练军。在西南为官十五载,整饬吏治,提倡文教,处理土司问题,加强边防,支持刘永福援越抗法,取得了良好效果。

骆秉章(清朝历史人物)

骆秉章

骆秉章(1793年-1867年),原名俊,以字行,字龠门,号儒斋,广东广州府花县华岭村(今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华岭村)人,广府名人,其先祖源出浙江义乌。晚清的中兴名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和书法家,湘军的统帅之一。

道光十二年(1832年)进士,充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掌撰记。后历任侍讲学士、御史、湖北按察使、湖南巡抚、四川总督、协办大学士等职。他和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并称为“晚清八大名臣”。骆秉章入湘十载,位居封疆,治军平乱,功绩卓著。入川七载,剿灭太平军,清廷授以太子太保衔。清廷论功行赏,他被推为大功之臣,当时的人将他和曾国藩并称为“东西相望,天下倚之为重”,足见他的政治影响力。骆秉章一生清廉,被誉为“晚清第一清官”,他整顿吏治,惠济百姓,受到百姓拥戴。

同治六年(1867年),骆秉章病逝于成都官署,清廷赠太子太傅,入祀贤良祠,谥号文忠。骆秉章去世后,百姓心怀悲痛,以各种形式对他进行纪念。湖南和四川民间均自发为其建起宗祠,供世人瞻仰和纪念。川民感其削平寇乱,出于水火,乃其殁,巷苦罢市,遗爱之深,世与汉诸葛亮,唐韦皋并称。

潘祖荫(清内阁侍读潘曾绶之子)

潘祖荫

潘祖荫(1830年~1890年),清代官员、书法家、藏书家。字在钟,小字凤笙,号伯寅,亦号少棠、郑盦。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大学士潘世恩之孙。

内阁侍读潘曾绶之子,咸丰二年一甲三名进士,探花,授编修。数掌文衡殿试,在南书房近四十年。光绪间官至工部尚书。通经史,精楷法,藏金石甚富。有《攀古楼彝器图释》。辑有《滂喜斋丛书》《功顺堂丛书》。

王夫之(明末清初思想家)

王夫之

王夫之(1619年—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晚年隐居石船山,故后人称之为“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明遗民。“武夷先生”王朝聘之子。中国清代思想家、学者、诗人、词人,“四大启蒙思想家”之一。

王夫之四岁时入家塾,七岁时通读十三经,后又学五经经义和诗文,王夫之十四岁中秀才,后又学诗,并自创诗歌。崇祯十五年(1642年),赴武昌乡试,中举。崇祯十七年(1644年),清军赶走李自成,攻占京城。王夫之听到惊天国变,写成《悲愤诗》,举起“反清复明”的旗帜,挺身战斗。后奔波于湖北、湖南之间,企图调停何腾蛟与堵胤锡矛盾,无果,退回到故乡衡阳,与“匡社”管嗣裘等在衡阳举兵起义。永历元年(1647年),投桂王,抗清未果。返衡阳,隐姓埋名。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举家迁居衡阳金兰乡高节里。康熙三年(1664年),写成《永历实录》,记述永历政权十六年的兴衰史。康熙十四年(1675年),王夫之迁居到石船山,度过生命中最后十八年时光,享年七十四岁,葬于大乐山高节里。

王夫之是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其哲学体系的核心和基础是本体论。王夫之认为天地万物的生成皆由本体生化,由本体之生生而日新。王夫之哲学体现了宇宙论、本体论与人生论三论观的统一,特别是以本体论为人生论的价值来源和终极根据,此学说对当下社会意识形态和人性的向善具有积极意义。其著有《周易外传》《张子正蒙注》《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老子衍》《庄子通》等。

郑国鸿(清代浙江处州镇总兵)

郑国鸿

郑国鸿(1777年—1841年),字雪堂,凤凰县沱江镇人,爱国将领。

因世代军功,18岁时承袭云骑都慰世职。1840年升浙江处州镇总兵。1841年1月,清廷下诏对英宣战。郑国鸿奉命与镇海总兵葛云飞、寿春总兵王锡朋一起将英军赶出海。9月26日下午2万英军、29艘英舰进攻击定海5千守军,时郑国鸿独守的城西南竹山门要隘,与英军血战六昼夜,击沉击伤英舰十余艘。炮台被破后将士用刀矛阻击敌军,65岁的郑国鸿将军,冲入敌阵挥刀连斩数敌,血染疆场,壮烈殉国。

明安图(清朝科学家)

明安图

明安图(1692年—1765年?) ,字静庵,蒙古正白旗(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白旗)人。清代蒙古族杰出数学家、天文历法学家和测绘学家,是历史上少有的多学科科学家之一。不仅在数学研究中有重大突破,而且在天文历法、地图测绘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生于一个普通的蒙古族家庭,自幼聪颖好学,18岁时被选入钦天监,深得康熙帝的赏识。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留在钦天监担任时宪科五官正职务。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后,升任钦天监监正,执掌钦天监工作。对天文、历法、气象进行实地观测,进行科学研究。在钦天监任时宪科五官正时,每年将汉文本的《时宪书》译成蒙文。雍正八年(1730年),修订编出《日躔月离表》,从乾隆二年至七年(1737年—1742年),参加编成《历象考成后编》十卷,反映了中西天文历象科学的新成果,成为清代编制历法的依据,从乾隆九年至十七年(1744年一1752年),参加《仪象考成》一书的推算工作。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二十四年(1759年),两次参加对新疆西北地区的地理测量工作,获得大量科学资料,为绘制《乾隆内府舆图》和《皇舆西域图志》提供了重要依据。亦是杰出的数学家。结合西方数学的成果,论证了三角函数幂级数展开式和圆周率的无穷级数表示式等九个公式,成功地解析了九个求圆周率的公式,写成《割圆密率捷法》一书。在清代数学界被誉为“明氏新法”,在中国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大约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前后逝世。

赵文楷(清朝官员)

赵文楷

赵文楷(1760年—1808年),字逸书,号介山,安徽安庆府太湖县北中镇宝坪村(现)人。乾隆二十六年七月十一日生,嘉庆十三年三月初三日卒。乾隆五十三年以第二名举于乡,嘉庆元年一甲一名进士及第,由翰林院修撰,仕至山西雁平兵备道。著有《石柏山房诗存》八卷。

嘉庆五年出使琉球。嘉庆九年,赵文楷出任山西雁平道,署嘉庆十三年卒于任上。此幅画像取自安徽省图书馆民国间编印《安徽先贤像》。

仇兆鳌(明末清初著名学者)

仇兆鳌

仇兆鳌(1638年-1717年),字沧柱,号知几子,浙江鄞县(今宁波鄞州区)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

代表作有《四书说约》《杜诗详注》《周易参同契》集注和《悟真篇》集注。其研究杜甫诗最精深,所著以《杜诗详注》最享盛名。

李之芳(清朝大臣)

李之芳

李之芳(1622年—1694年),字邺园,山东武定人。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举人,清顺治四年(1647年)中进士。康熙五年(1665年),李之芳巡查浙江盐政,对于官场腐败如实上奏皇帝,奏请严肃巡盐考核,注意官员俸禄罚除,不久,李之芳升任吏部侍郎。

康熙十二年(1673年)六月,李之芳以兵部侍郎身份离京去杭州“总督浙江军务”,参与平定了反清势力。康熙十三年(1673年),李之芳又率兵平定了耿精忠之乱。康熙十七年(1677年),李志芳率领军队攻打子午口,攻克了八仙、老鼠洞,敌军营垒基本铲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皇帝南巡,李之芳前往迎驾,随即被召回北京,官拜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进入内阁办事”,被尊为“阁老”。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离职家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病逝于家,享年72岁,康熙帝赐“文襄”。雍正十一年(1733年),武定州奉旨将李之芳列祀于贤良祠。

陈恭尹(清初诗人)

陈恭尹

陈恭尹(1631年~1700年),字元孝,初号半峰,晚号独漉子,又号罗浮布衣,汉族,广东顺德县(今佛山顺德区)龙山乡人。著名抗清志士陈邦彦之子。清初诗人,与屈大均、梁佩兰同称岭南三大家。又工书法,时称清初广东第一隶书高手。有《独漉堂全集》,诗文各15卷,词1卷。

陈修园(清朝医学家、中医名家)

陈修园

陈修园(1753年~1823年),中国清代医学家。名念祖,字修园,又字良有,号慎修。福建长乐(今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江田镇溪湄村)人。生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卒于道光三年(1823年)。

陈修园自幼一边攻读儒经,一边学医,曾拜泉州名医蔡茗庄为师学医。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中举,曾任直隶省威县知县等职,在任上曾自选有效方剂救治水灾后罹患疫病的百姓。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以病告归,在长乐嵩山井山草堂讲学,培养医学生,一时学医弟子极多。

罗聘(清朝画家、扬州八怪之一)

罗聘

罗聘(1733年-1799年),清代画家,“扬州八怪”之一。字遯夫,号两峰,又号衣云、花之寺僧、金牛山人、师莲老人等。祖籍安徽歙县,其先辈迁居扬州。为金农入室弟子,布衣,好游历。

罗芳伯(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兰芳共和国的缔造者)

罗芳伯

罗芳伯(1738年—1795年),原名芳柏,是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兰芳共和国的缔造者和印尼婆罗洲开发的重要贡献者。清乾隆三年(1738年)出生于广东嘉应州(今梅州)石扇堡一耕读之家。中秀才后,考举人不第。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罗芳伯因赴乡试再次不中,于是和百多名亲戚朋友漂洋过海,到印尼婆罗洲(加里曼丹岛),组建采金公司。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担任首任国家首脑“大唐总长”,富可敌国,并被当地人尊称为“坤甸王”。乾隆六十年(1795年),因病在坤甸逝世,终年58岁。

循贵妃(清朝乾隆皇帝的后妃)

循贵妃

循贵妃(1758年10月29日—1798年1月10日),伊尔根觉罗氏,满洲镶蓝旗人,总督桂林女,乾隆二十三年九月十八日生,乾隆四十一年十一月十八日进宫封为循嫔。乾隆四十二年正月遇崇庆皇太后丧,未行册封礼,四十四年十月补行册封礼。

乾隆五十九年十月十三日,晋封为循妃;十二月二十九日行循妃册封礼。嘉庆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薨,以贵妃礼葬,嘉庆四年九月十一日入葬纯惠皇贵妃园寝。

葛云飞(清朝末年抗英民族英雄)

葛云飞

葛云飞(1789年—1841年10月1日),字鹏起,又字凌召,号雨田,汉族,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天乐乡(今属杭州市萧山区)人,清末统率一军、镇守一方的名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葛云飞出生在下级军官家庭,七岁进私塾,同时习武。嘉庆十九年(1814年)应试,补本学武生。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考中武举人。道光三年(1823年),中武进士。历任千总、守备、游击、参将、副将、总兵。先后在宁波、黄岩、温州、乍浦、瑞安、定海、以及福建烽火门等地水师营任职,镇守东南海疆16年。官至定海总兵。清道光二十一年八月十七(1841年10月1日),在著名的“定海保卫战”中壮烈牺牲。殉国后,谥“壮节”,诰授振威将军,追赠太子少保。同治十年(1871年),加赠提督、建威将军。

杨守敬(清末民初书法艺术家、泉币学家、藏书家)

杨守敬

杨守敬(1839年6月2日—1915年1月9日),湖北省宜都市陆城镇人,谱名开科,榜名恺,更名守敬,晚年自号邻苏老人。清末民初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金石文字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艺术家、泉币学家、藏书家。

杨守敬一生勤奋治学,博闻强记,以长于考证著名于世,是一位集舆地、金石、书法、泉币、藏书以及碑版目录学之大成于一身的大学者。他一生著述达83种之多,被誉为“晚清民初学者第一人”,代表作《水经注疏》,是郦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王聪儿(前白莲教起义军总指挥)

王聪儿

王聪儿(公元1777年—1798年),湖北襄阳(今湖北襄阳)人,江湖艺人出身,因嫁给齐林为妻,又名齐王氏。参加白莲教起义后,她曾任义军总指挥,也就是八路义军统帅,是一个貌美如花,德行高尚,武艺高强,有勇有谋的女英雄。

她擅长骑马作战,率众十余万纵横驰骋于鄂、川、陕、豫四省,英勇战斗了两年多,虽然最终因起义失败而自杀,但其所领导的起义军给予打击了满清统治,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傅以渐(清朝首位状元)

傅以渐

傅以渐(1609年—1665年), 字于磐,号星岩,山东省东昌府(今聊城市东昌府区)人,祖籍江西省吉安府(今吉安市)永丰县,清朝官员。

顺治三年(1646年),考中一甲一名进士,为清朝首位状元,授弘文院修撰。顺治十一年(1654年),授秘书院大学士。顺治十二年(1655年),改任国史院文学士,先后充任《明史》《清太宗实录》纂修。顺治十五年(1658年),加封太子少保,改任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旋即上疏请假还乡。康熙四年(1665年)四月,卒于家中,享年57岁。

傅以渐鞠躬尽瘁,任劳任怨,以勤政清廉著称于世。素有文名,精通经史,兼工诗文,著有《贞固斋诗集》。

髡残(明末清初画家)

髡残

髡[kūn]残(1612年—1692年),清画家。本姓刘,出家为僧后名髡残,字介丘,号石溪、白秃、石道人、石溪道人,残道者、电住道人。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与石涛合称“二石”,又与八大山人,弘仁,石涛合称为“清初四画僧”。好游名山大川,后寓南京牛首山幽栖寺,与程正揆交往密切。

擅画山水,师法王蒙,喜用干笔皴擦,淡墨渲染,间以淡赭作底,布置繁复,苍浑茂密,意境幽深。善书法,能诗。存世作品有《层岩叠壑图》《卧游图》《苍翠凌天图》《清髠残江上垂钓图》等。

翁方纲(清朝肌理说诗论倡始人)

翁方纲

翁方纲(1733年~1818年),字正三,一字忠叙,号覃溪,晚号苏斋,顺天大兴(今北京大兴区)人。清代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

乾隆十七年进士,授编修。历督广东、江西、山东三省学政,官至内阁学士。嘉庆二十三年,卒。

精通金石、谱录、书画、词章之学,书法与同时的刘墉、梁同书、王文治齐名。论诗创“肌理说”,著有《粤东金石略》《苏米斋兰亭考》《复初斋诗文集》《小石帆亭著录》等。

屈大均(明末清初知名学者诗人)

屈大均

屈大均(1630年—1696年),初名邵龙,又名邵隆,号非池,字骚余,又字翁山、介子,号菜圃,广东广州府番禺县(今广州市番禺区)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屈大均的前半生致力于反清运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郑成功之孙郑克爽降清,屈大均大失所望,即由南京携家眷归番禺,终不复出,著述讲学,移志于对广东文献、方物、掌故的收集和编纂。屈大均为言志,弃传统的“岭南”称谓而不用,采用“广东”作书名,著有《广东文集》《广东文选》《广东新语》等作品。其中,《广东新语》一书为屈大均的传世之作。

“岭南三大家”中首屈一指的屈大均,在诗学理论、诗歌创作等方面均进行了积极探索,并作出了独特贡献。在诗学理论方面,屈大均秉承儒家思想,提倡以诗言道,主张诗人要有高洁的人格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行;强调诗歌要以“丽”为美却不失其“则”,以比兴入诗,寻求诗歌诗画结合的艺术境界和中和朴素之美。在诗歌创作上,屈大均实践其诗学理论,创作出了一系列可圈可点的诗歌佳作,既具有忧国忧民的侠骨,又不失情真意切的柔情。

伊秉绶(清朝著名书法家)

伊秉绶

伊秉绶(1754年—1815年),字组似,号墨卿,晚号默庵,清代书法家,福建汀州府宁化县人,故人又称“伊汀州”。乾隆四十四年举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师戴联奎,历任刑部主事,后擢员外郎。

嘉庆四年任惠州知府,因与其直属长官、两广总督吉庆发生争执,被谪戍军台,昭雪后又升为扬州知府,1802年(嘉庆七年),伊秉绶54岁时,因父病死,去官奉棺回乡,扬州数万市民洒泪送别。62岁病逝后,扬州人为仰慕其遗德,在当地“三贤祠”(祀欧阳修、苏轼、王士祯三人之祠)中并祀伊秉绶,改称“四贤祠”。在任期间,以“廉吏善政”著称。

伊秉绶喜绘画、治印,亦有诗集传世。工书,尤精篆隶,精秀古媚。其书超绝古格,使清季书法,放一异彩。隶书尤放纵飘逸,自成高古博大气象,与邓石如并称大家。

叶亚来(马来西亚吉隆坡甲必丹)

叶亚来

叶亚来(1837年—1885年),又称叶德来,广东惠州惠阳客家,叶亚来是他担任马来西亚吉隆坡甲必丹(当地最高掌权人)时用的名字,也有人称他叶来。

1837年农历二月初八,叶亚来出生于现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秋长镇周田村,是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开埠功臣。1869年从吉隆坡第二任甲必丹刘壬光手中接过棒子,协助管理吉隆坡,成为吉隆坡甲必丹,他也被称为“吉隆坡王”。

册封仪式由苏丹代表拉惹玛赫蒂主持。1883年,被清政府“例授中宪大夫叶茂兰敕赠三代”。吉隆坡仍保留“叶亚来街”及他的塑像。

富察·福长安(清朝将领官吏)

富察·福长安

富察·福长安(1760年—1817年),满洲镶黄旗人,字诚斋,清朝将领。大学士傅恒第四子,军机大臣福康安之弟,孝贤纯皇后之侄。

在清高宗时期官至军机大臣、户部尚书。因平定台湾、廓尔喀战役有功图形紫光阁,封一等侯。嘉庆四年,高宗崩,被指责与和珅同党,逮下狱,夺爵,籍其家,旋遣往裕陵充供茶拜唐阿,屡坐事谴谪。嘉庆二十一年,授正黄旗满洲副都统。嘉庆二十二年,卒,时年五十七岁。

梁章钜(清朝官员、经学家)

梁章钜

梁章钜(1775年—1849年),字闳中,又字茝林,号茝邻,晚号退庵,祖籍福建福州府长乐县(今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生于福州府城。其先祖于清初迁居福州市区。中国清代官员、经学家。

曾任江苏布政使、甘肃布政使、广西巡抚、江苏巡抚等职。上疏主张重治鸦片囤贩之地,强调“行法必自官始”,并积极配合林则徐严禁鸦片,是坚定的抗英禁烟派人物。也是第一个向朝廷提出以“收香港为首务”的督抚。是一位政绩突出、深受百姓拥戴的官员。

晚年从事诗文著作,一生共著诗文近70种。其在楹联创作、研究方面的贡献颇丰,乃楹联学开山之祖。

李开芳(太平天国著名将领、五虎上将之一)

李开芳(约1826—1855年),广西武缘(今武鸣)人,太平天国著名将领。因避翼王石达开讳,改名来芳。金田起义后,历任监军、总制等职。始领右一军从萧朝贵连下湖南桂阳、嘉禾、攸县等处。

1852年10月于长沙擢金一正将军。12月,在岳州升殿右二指挥,率部攻取湖北汉阳,寻擢殿右二检点。次年1月克武昌,封地官正丞相。后沿江东下,3月,首抵金陵,从聚宝门入城。旋与林凤祥等取镇江、扬州,断清朝南北漕运,拱卫天京。5月初,同林凤祥被洪秀全和杨秀清召回天京,面授机宜,率九军二万余众,从扬州出发,举师北伐,至10月底达天津静海,清廷震动,洪秀全封他为靖胡侯。此后在天津驻扎,等候援军,然时值隆冬,粮弹、寒衣不继,久待援军不至,遂于次年2月南撤,3月占阜城,5月退至东光之东西连镇。获悉援军入山东,率精干骑兵二千人,分兵突围,南迎援军,而援军已由临清败回。后率军转入高塘困守,与困守连镇的林凤祥部失去联系。

1855年3月17日,闻连镇失守,连夜突围,撤至茌平冯官屯,为清军追及,据屯守御。僧格林沁征夫掘沟,引水入屯。李开芳坚持二月余,屡次突围,均未成功。5月31日,李开芳以请降为名,欲行突围,但僧格林沁防守严密,全部被擒,百余太平军立遭杀害。李开芳在供词中表示,清军若对广西人“免罪不杀”,将派人去南京施诱降之计。不久押解北京,凌迟处死。1863年追封为请王(一作开王)。

毛宗岗(清初文学批评家)

毛宗岗

毛宗岗(1632年~1709年),字序始,号孑庵,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生于崇祯五年,卒于康熙四十八年,中国文学批评家,生平贫寒卑微。清初著名文学批评家。他评点的著作为《三国志演义》。他的父亲毛纶,字德音,号声山,曾尝批评《琵琶记》,被称为“第七才子书”。

毛宗岗版《三国演义》在情节上变动很大,不仅有增删,还整顿回目,调整文辞,改动诗文。

孔尚任(清代诗人、戏曲作家)

孔尚任

孔尚任(1648年11月1日—1718年),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随园诗话》作东堂),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清初诗人、戏曲家。

孔尚任继承了儒家的思想传统与学术,自幼即留意礼、乐、兵、农等学问,还考证过乐律,为戏曲创作打下了音乐知识基础。青年时代曾努力争取由科举进入仕途却未达到目的。后康熙帝谒孔庙,因讲经而受到康熙帝称赏,由秀才成为国子监博士。其间创作了传奇剧《桃花扇》、《小忽雷传奇》(与顾彩合作)和杂剧《大忽雷》等。

孔尚任与洪昇被并称为“南洪北孔”,被誉为康熙时期照耀文坛的双星。他们的作品《桃花扇》和《长生殿》代表了中国古代历史剧作的最高成就,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奇葩。

(图片来源:中国孔子网)

徐大椿(清朝名医)

徐大椿

徐大椿(1693年~1771年),原名大业,字灵胎,号洄溪,江苏吴江人,今苏州市吴江区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卒于乾隆三十六年,年七十九岁。性通敏,喜豪辩。自《周易》《道德》《阴符》家言,以及天文、地理、音律、技击等无不通晓,尤精于医。初以诸生贡太学。后弃去,往来吴淞、震泽,专以医活人。

大椿著书颇多,有《兰台轨范》《医学源流论》《论伤寒类方》等,都为医学之籍。他的歌曲有《洄溪道情》三十余首,《中国诗史》颇有愤世之辞。

爱新觉罗·常宁(清世祖顺治帝第五子)

爱新觉罗·常宁

爱新觉罗·常宁(1657年12月8日—1703年7月20日),清朝宗室、大臣,顺治帝第五子,母为庶妃陈氏。康熙十年(1671年),封为和硕恭亲王。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跟随康熙帝亲征噶尔丹,任安北大将军,率领右翼军出征。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六月初七日去世,享年47岁。

孝德显皇后(清文宗孝德显皇后)

孝德显皇后

清文宗孝德显皇后萨克达氏(生年不详—1850年1月24日),咸丰帝的元配皇后,满洲镶黄旗(原为满洲镶蓝旗)人,赠三等承恩公晋赠一等承恩公、太常寺少卿富泰之女。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道光帝指婚给皇四子奕詝,为嫡福晋。道光二十九年十二月十二日(乙亥日,1850年1月24日)崩。咸丰帝即位后,追册谥曰孝德皇后,棺椁暂奉田村。同治初,移静安庄,旋葬清东陵定陵。全谥曰:孝德温惠诚顺慈庄恪慎徽懿恭天赞圣显皇后。

孝仪纯皇后(清高宗乾隆帝皇后,清仁宗嘉庆帝生母)

孝仪纯皇后

孝仪纯皇后魏佳氏(1727年10月23日—1775年2月28日),原为满洲正黄旗包衣,后抬入满洲镶黄旗,乾隆帝的第三位皇后,嘉庆帝生母,内管领魏清泰之女。

乾隆十年封为魏贵人,同年晋为令嫔;乾隆十三年,晋为令妃;乾隆二十四年,晋为令贵妃;乾隆二十五年生皇十五子永琰(即嘉庆帝);乾隆三十年,晋为皇贵妃;乾隆三十八年冬,皇贵妃之子皇十五子永琰被乾隆帝秘密立储;乾隆四十年正月二十九日皇贵妃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九岁,二月十一日册谥令懿皇贵妃;乾隆四十年十月二十六日入葬裕陵。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乾隆帝宣示皇十五子嘉亲王永琰为皇太子同时追封皇太子生母令懿皇贵妃为孝仪皇后。经嘉庆、道光两朝加谥,全谥为“孝仪恭顺康裕慈仁端恪敏哲翼天毓圣纯皇后”。

恭顺皇贵妃(清仁宗恭顺皇贵妃钮祜禄氏)

恭顺皇贵妃

恭顺皇贵妃(1787年5月28日-1860年4月23日)钮祜禄氏,主事善庆女。

乾隆五十二年生。嘉庆六年入宫,赐号如贵人,十年二月初八,生皇八女。六月册为如嫔,嘉庆十五年九月,晋如妃。十六年正月廿五,生皇九女慧愍固伦公主。嘉庆十九年二月二十七,生皇五子惠端亲王绵愉。二十五年十二月,道光帝晋尊皇考如贵妃,居寿安宫,道光二十六年,晋尊为皇考如皇贵妃,道光三十年正月,咸丰帝晋尊皇祖如皇贵太妃。咸丰十年闰三月初三卒,享寿七十四岁,谥号恭顺皇贵妃。葬于清西陵昌陵妃园寝。

陈启沅(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创始人之一、蚕学家)

陈启沅

陈启沅(1834年—1903年),名如琅,字芷馨,号启沅,又号息心老人、息心居士,广东省南海县(今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简村人。陈启沅是我国近代爱国华侨、著名民族企业家、蚕学家、慈善家。

他创办了我国第一家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缫丝厂——继昌隆缫丝厂,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创始人之一。一生著述颇丰,著有《蚕桑谱》《陈启沅算学》《理气溯源》等著作。其《蚕桑谱》对晚清蚕桑科技的传播发挥了很大作用,是中国近代社会史、经济史、科技史的参考资料。

冯云山(太平天国南王)

冯云山

冯云山(约1815年—1852年),又名乙龙,号绍光,广东花县(今属广州市)禾落地村人。汉族,原籍广东龙川县石灰窑村。是拜上帝会的始创人之一,太平天国运动初期的重要领袖之一。自幼喜读经史、天文、地理,曾参加科举考试,后在村中设馆授徒,以塾师为业。

1852年6月太平军路经蓑衣渡时,冯云山被埋伏于此的清军江忠源部炮火命中,伤重身亡。官封南王,七千岁。

李汝珍(清朝小说家、文学家)

李汝珍

李汝珍(约1763年—1830年),字松石,号松石道人,直隶大兴(今属北京市)人,清代小说家、文学家。人称北平子,博学多才,精通文学、音韵等,现存最著名的作品是《镜花缘》。

喻昌(清初著名中医学家)

喻昌

喻昌(公元1585年~公元1664年),字嘉言,号西昌老人,江西新建(今江西南昌)人。生于明代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病逝于清代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享年七十九岁。

喻昌少年读书,以治举子业。明代崇祯年间,以选送贡生进京,但无所成就。后值清兵入关,于是转而隐于禅,后又出禅攻医。往来于南昌、靖安等地。清代初期(公元1644~1661年间),喻昌又移居江苏常熟,医名卓著,冠绝一时,成为明末清初著名医家,与张路玉、吴谦齐名,号称清初三大家。著有《寓意草》、《尚论篇》、《尚论后篇》、《医门法律》等。

叶天士(清朝中期医学家、温病学奠基人之一)

叶天士

叶天士(1666年,一说1667年—1745年),名桂,字天士,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祖籍安徽歙县。居上津桥畔,故晚年又号上津老人。清代著名医学家,“温病四大家”之一。

叶家世代业医,其高祖叶封山自安徽歙县蓝田村迁居苏州。祖父叶时,甚通医理,父亲叶朝采,益精其术。叶天士自幼耳濡目染,也有志于此道,少时即受家学。叶天士最擅长治疗时疫和痧痘等症,是中国最早发现猩红热的人。在温病学上的成就,尤其突出,是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首创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大纲,为温病的辨证论治开辟了新途径,被尊为温病学派的代表。

主要著作有《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未刻本叶氏医案》等。

姚鼐(清朝散文家)

姚鼐

姚鼐(nài)(1732年—1815年),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安庆府桐城(今安徽桐城市)人。清代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

姚鼐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中江南乡试,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中进士,授庶吉士,三年后散馆改主事,曾任山东、湖南副主考,会试同考官。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入四库全书馆充纂修官,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秋,借病辞官。归里后,以授徒为生,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培养了一大批学人弟子。嘉庆二十年(1815年),逝世于钟山书院,享年83岁。

姚鼐治学以经学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他文宗方苞,师承刘大櫆,主张“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在方苞重义理、刘大櫆长于辞章的基础上,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发展和完善了桐城派文论。为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著有《惜抱轩诗文集》,编有《古文辞类纂》等。

李渔(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

李渔

李渔(1611年—1680年),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后改名渔,字笠鸿,号笠翁,别号觉世稗官、笠道人、随庵主人、湖上笠翁等。金华兰溪(今属浙江)人,生于南直隶雉皋(今江苏如皋)。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素有才子之誉,世称“李十郎”。

李渔自幼聪颖,及长擅古文词。明崇祯十年(1637年),考入金华府庠,为府学生。入清后,无意仕进,从事著述和指导戏剧演出。清顺治八年(1651年),迁居杭州。后移家金陵(今江苏南京),筑“芥子园”别业,并开设书铺,编刻图籍,广交达官贵人、文坛名流。康熙十六年(1677年),复归杭州,在云居山东麓修筑“层园”。康熙十九年(1680年)病逝。

李渔曾设家戏班,至各地演出,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戏曲创作、演出经验,创立了较为完善的戏剧理论体系,成为休闲文化的倡导者、文化产业的先行者。一生著述五百多万字。其戏曲论著《闲情偶寄》,以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科诨、格局六方面论戏曲文学,以选剧、变调、授曲、教白、脱套五方面论戏曲表演,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有较大的丰富和发展。另有《笠翁十种曲》(含《风筝误》)、《无声戏》(又名《连城璧》)、《十二楼》、《笠翁一家言》等作品。此外,他还批阅《三国志》,改定《金瓶梅》,倡编《芥子园画传》等。

汪中(清朝著名哲学家、文学家、史学)

汪中

汪中(1744年—1794年),字容甫,江都(今属江苏扬州)人,祖籍安徽歙县。清朝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阮元、焦循同为“扬州学派” 的杰出代表。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为拔贡,后绝意仕进。遍读经史百家之书,卓然成家。能诗,工骈文,所作《哀盐船文》,为杭世骏所叹赏,因此文名大显。精于史学,曾博考先秦图书,研究古代学制兴废。著有《述学》6卷、《广陵通典》10卷、《容甫遗诗》6卷等。

辜鸿铭(中国学者、翻译家)

辜鸿铭

辜鸿铭(1857年7月18日—1928年4月30日),名汤生,字鸿铭,号立诚,自称慵人、东西南北人,又别署为汉滨读易者、冬烘先生,英文名字Tomson。祖籍福建省惠安县,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西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是清朝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

他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创获甚巨;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英文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秋瑾(辛亥女杰、巾帼英雄,中国女权运动的开创者之一)

秋瑾

秋瑾(1875年—1907年),女,字竞雄,号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

秋瑾是为推翻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女烈士,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提倡女权女学,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爱新觉罗·载沣(清朝宗室、宣统帝溥仪之父)

爱新觉罗·载沣

爱新觉罗·载沣(1883年2月12日—1951年2月3日),字伯涵,号静云,晚年自号书癖,改名载静云,清宣宗道光帝之孙,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第五子,光绪帝载湉异母弟,宣统帝溥仪生父,清朝宗室,于宣统年间任监国摄政王。

载沣生于北京太平湖醇亲王府内。光绪十六年(1890年)袭王爵,成为第二代醇亲王。因义和团运动中德国公使克林德在北京被杀,他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被委派充任头等专使大臣赴德国道歉谢罪,拒绝德皇威廉二世跪拜要求。后欲游历欧洲诸国被阻,回国。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任军机大臣。同年11月其子溥仪入承大统,载沣任监国摄政王。次年代理陆海军大元帅。因此,在清朝的最后三年中(1909年—1911年),他是中国实际的统治者。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被迫辞去摄政王职,闭门家居,次年溥仪退位,清朝灭亡。

民国十七年(1928年),载沣迁往天津幽居。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溥仪在日本帝国主义扶持下建立“伪满洲国”,载沣拒绝日本人劝降之要求,并怒斥溥仪投靠日本,但此后醇王府的一切开支则由伪满“内廷”拨付。解放后,载沣将醇王府贡献给人民政府以作公用。1951年初,因多年老病感染风寒,不久即病故。

苏麻喇姑(清朝孝庄文皇后侍女)

苏麻喇姑

苏麻喇姑(约1612年-1705年10月24日),蒙古族人,初名苏茉儿,或苏墨尔,为蒙语的音译,意思是毛制的长口袋。顺治晚期或康熙年间改称满名苏麻喇,意思是“半大口袋”。她病逝后,宫中上下都尊称她为苏麻喇姑。

苏麻喇姑是清朝孝庄文皇后的侍女,出身于普通的蒙古族牧民家庭,随孝庄陪嫁进入后金宫廷。身历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康熙五朝。通晓蒙满文字。清崇德元年(1636年),参与设计清朝开国冠服。曾经担任满清康熙帝的启蒙老师。老年时,又抚养康熙序齿的第十二子爱新觉罗·胤裪。康熙四十四年九月初七,苏麻喇姑以九旬高龄去世。康熙按嫔礼为苏麻喇姑办理丧事,并将其灵柩与孝庄文皇后置于一处。

黄飞鸿(清末民初武术家)

黄飞鸿

黄飞鸿(1856年7月9日—1925年4月17日),原名黄锡祥,字达云,号飞鸿,幼名飞熊。生于广东省南海县,原籍南海县西樵岭西禄舟村。清末民国武术家、中医外科名医、舞狮名家。

黄飞鸿是清末民初的洪拳大师,三岁起随父亲学武,七八岁时,开始跟随父亲闯荡江湖,卖艺为生。1869年(同治八年),开始随林福成学习 “铁线拳”及 “飞铊”等绝技。1872年(同治十一年),移居广州,在第七甫水脚开设武馆。1874年(同治十三年),被广州三栏行聘为武术教练。约1877年(光绪三年),设馆于广州西关廻澜桥附近教徒授艺兼医刀伤跌打。1882年(光绪八年),黄飞鸿受聘广州水师武术教练。1885年,记名提督吴全美聘黄飞鸿为军中技击教练。1886年(光绪十二年),辞去了军中技击教练职务,在广州仁安街设跌打医馆“宝芝林”。1911年(宣统三年)8月,任广东民团总教练。

1925年(民国十四年)4月17日,黄飞鸿病逝于广州城西方便医院,终年69岁。

郭布罗·婉容(清朝-中华民国历史人物)

郭布罗·婉容

郭布罗·婉容(1906年11月13日—1946年6月20日),字慕鸿,号植莲,满洲正白旗(达斡尔族)。清朝逊帝溥仪的妻子,清朝与中国的末代皇后,后为伪满洲国皇后。“婉容”二字及她的字“慕鸿”来自《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康有为(中国近代改良派代表人物)

康有为

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

康有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光绪五年(1879年)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光绪十四年(1888年),康有为再一次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借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受阻未上达。光绪十七年(1891年)后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马关条约》签订,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开始进行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自称持有皇帝的衣带诏,组织保皇会,鼓吹开明专制,反对革命。辛亥革命后,作为保皇党领袖,他反对共和制,一直谋划溥仪复位。民国六年(1917年),康有为和张勋发动复辟,拥立溥仪登基,不久即在当时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的讨伐下宣告失败。康有为晚年始终宣称忠于清朝,溥仪被冯玉祥逐出紫禁城后,他曾亲往天津,到溥仪居住的静园觐见探望。民国十六年(1927年)病逝于青岛。

康有为作为晚清社会的活跃分子,在倡导维新运动时,体现了历史前进的方向。但后来,他与袁世凯成为复辟运动的精神领袖。

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清穆宗)

爱新觉罗·载淳

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1856年4月27日—1875年1月12日),清朝第十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八位皇帝,年号“同治”。为清文宗咸丰帝长子,生母为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1861年至1875年在位,共13年。

咸丰六年三月二十三日(1856年4月27日),同治帝生于北京紫禁城储秀宫。咸丰十一年(1861年)即位。同治帝在位期间,清政府依靠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一批重臣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同治四年(1865年)僧格林沁的满蒙骑兵(八旗兵)中捻军埋伏后全歼,赖洋务派左宗棠与李鸿章分别灭西、东捻,捻军之乱到同治七年(1868年)为止。他在位期间清朝又先后平定了陕甘回民起义、云南回民起义、贵州苗民起义。同时兴办洋务新政,清朝后期出现了一个政治稳定的时期,史称“同治中兴”。同治十二年(1873年)同治帝亲政。但载淳的亲政仍难摆脱慈禧太后的干预。慈禧太后命同治帝修缮圆明园以供其居住,同治帝也想利用修复圆明园,让太后离宫居住这一办法摆脱太后干政。然而当时财政紧缺,圆明园又残毁严重,此策对国计民生极为不利,修复耗资甚巨,引起王公大臣多人反对。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甲戌日(1875年1月12日)崩于北京紫禁城养心殿,终年19岁。庙号穆宗,谥号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明肃毅皇帝,葬于河北省遵化清东陵之惠陵。

全祖望(清朝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浙东学派重要代表)

全祖望

全祖望(1705年1月29日~1755年8月9日),字绍衣,号谢山,浙江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清代浙东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博学才俊。

乾隆元年(1736年)会试中进士,入翰林院庶吉士,因不附权贵,于次年辞官归里,不复出任,专心致力于学术,相继讲学,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曾主讲绍兴蕺山书院,从者云集,后又应邀主讲广东端溪书院,对南粤学风影响很大。

在学术上,其推崇黄宗羲,自称为梨洲私淑弟子,又受万斯同影响,专研宋和南明史事,留意乡邦文献,尤好搜罗古典文献及金石旧拓,曾编成《天一阁碑目》。

其著作颇丰,撰有《鲒埼亭集》38卷及《外编》50卷,《诗集》10卷,还有《汉书地理志稽疑》《古今通史年表》《经书问答》《句馀土音》等,又七校《水经注》,三笺南宋王应麟《困学纪闻》续选《甬上耆旧诗》,为我国文化宝库增添了许多珍贵遗产。

全祖望卒年五十一岁,葬在六世祖全少微墓之西南。墓呈横长方形,墓碑上刻“谢山全太史墓”,西北侧尚有全氏明代神道石坊一方。

郑板桥(清朝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代表人物)

郑板桥

郑板桥(1693年—1766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取法于徐渭、石涛、八大诸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并将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不泥古法, 重视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所谓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诗文真挚风趣,为人民大众所喜诵。亦能治印。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章佳·阿桂(清朝名将、紫光阁元勋)

章佳·阿桂

阿桂(1717年9月7日—1797年10月10日),章佳氏,字广庭,号云岩,满洲正蓝旗(后以功抬入正白旗)人,清朝名将,大学士阿克敦之子。

阿桂于乾隆三年(1738年)中举,累授户部郎中、军机章京。乾隆十三年(1748年),随征大小金川,遭劾被贬。后复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因办事勤慎而受重用,历任参赞大臣、镶红旗蒙古副都统、工部侍郎等,长期戍守西北边疆。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参与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事后移驻伊犁,建屯田之策。回朝数年间,历任内大臣、汉军镶蓝旗都统、军机大臣、满洲正红旗都统、四川总督等。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以副将军之职随经略傅恒领兵征讨缅甸。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再次参加大小金川之役,历时五年,运筹战事,多合机宜,为平定金川首功。此后多次前往地方办理钦案、督筑河堤,两次率师镇压甘肃回民起义,并以领班军机大臣身份提出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的进兵方略,累加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嘉庆二年(1797年),阿桂逝世,享年八十一岁。获赠太保,谥号“文成”,并入祀贤良祠。道光三年(1823年),配飨太庙。有《军需则例》15卷,今已佚。有诗数首传世。

阿桂屡次统领大军东征西讨,为巩固多民族统一国家立下了重大功勋。四次被绘像于紫光阁,两次列名第一。是乾隆朝出将入相的少数重臣之一。

(图片来源:清沈贞于1854年绘《大学士一等诚谋英勇公阿桂像》,故宫博物院藏)

曾国荃(晚清名将,湘军首领之一)

曾国荃

曾国荃(1824年-1890年9月),字沅甫,号叔纯。湖南湘乡白杨坪(今属湖南双峰)人。晚清名将,湘军首领之一。两江总督曾国藩的四弟,因在族中排行第九,故人称“曾九”或“曾九帅”。因善于挖壕围城有“曾铁桶”之称。

咸丰二年(1852年)取优贡生。后随曾国藩征讨太平天国起义,筹备湘军。咸丰六年(1856年)起独领一军,成为湘军的主要将领之一。咸丰十一年(1861年),因攻陷安庆有功被清廷赏“伟勇巴图鲁”名号,加一品顶戴。同治三年(1864年),领湘军攻破天京城,纵兵焚掠,并擒获洪仁达、李秀成等天国军政大员。因平定天国之功,加授为太子少保,封一等威毅伯。光绪元年(1875年)后历任山西巡抚、湖北巡抚、陕西巡抚等职,一度署理两广总督。在山西时,面对“丁戊奇荒”,他输出家资,竭力救灾,纾解民困;在湖北时帮办军务,协助镇压捻军。光绪十年(1884年),署礼部尚书,旋即调任两江总督兼通商事务大臣。光绪十五年(1889年),加太子太保。翌年,曾国荃于两江任上逝世,享年六十七岁。清廷准其入祀昭忠祠、贤良祠;册赠太傅,谥号“忠襄”,后世称“曾忠襄”。有《曾忠襄公奏议》等著作存世。今人辑有《曾国荃全集》。

曾国荃是清朝平定太平天国的功臣,在攻破天京等役中表现突出。但他及部下湘军因在平定天国中嗜杀成性、侵吞财宝的行为,招致后世的猛烈抨击,引发了较大的争议。

彭玉麟(清朝晚期军事家、书画家)

彭玉麟

彭玉麟(1816年12月14日-1890年3月6日),字雪琴,号退省庵主人、吟香外史,祖籍衡永郴桂道衡州府衡阳县(今衡阳市衡阳县渣江),生于安徽省安庆府(今安徽安庆)。清朝晚期军事家、书画家,人称“雪帅”。湘军水师创建者、中国近代海军奠基人。

彭玉麟曾于道光末年参与镇压李沅发起事。后至耒阳为人经理典当,以典当资募勇虚张声势阻退逼近县境之太平军。复投曾国藩,分统湘军水师。半壁山之役,以知府记名。以后佐陆军下九江、安庆,改授提督、兵部右侍郎。同治三年(1864年),督水师攻克九洑洲,进而截断天京粮道。太平天国起义平定后,定长江水师营制,每年巡阅长江。中法战争时往广东督办军务,率部进驻虎门,上疏力阻和议。晚年累官至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兵部尚书,封一等轻车都尉。光绪十四年(1888年),扶病再阅长江水师,以衰病开缺回籍。光绪十六年(1890年),彭玉麟病逝于衡州湘江东岸退省庵。获赠太子太保,谥号“刚直”。

彭玉麟不治私产、不御姬妾。于军事之暇,作画吟诗,尤以画梅闻名。所绘梅花“老干繁枝,鳞鳞万玉”,被曾国藩称为“兵家梅花”。其“诗书皆超俗”,诗文作品由友人俞樾整理,分为《彭刚直公奏稿》《彭刚直诗集》。今人辑为《彭玉麟集》。

(图片来源:清人绘彭玉麟像,现藏故宫博物院)

尚可喜(明末清初历史人物、清朝平南亲王)

尚可喜

尚可喜(1604年—1676年),字元吉,号震阳,祖籍山西洪洞,后至河北衡水,明万历四年(1576年)其祖父尚继官举家迁往辽东海州(今辽宁海城)。

尚可喜戎马一生,身经百战,转战数万里,为清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康熙年间,晋封为平南亲王。康熙十五年(1676年),尚可喜在广州薨逝,享年七十三岁。康熙帝赐谥曰敬。

张岱(明末清初史学家、文学家)

张岱

张岱(1597年10月5日-1689年?),一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陶庵老人、蝶庵、古剑老人、古剑陶庵、古剑陶庵老人、古剑蝶庵老人,晚年号六休居士,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祖籍四川绵竹(故自称“蜀人”),明清之际史学家、文学家。

张岱出身仕宦家庭,早年患有痰疾而长住外祖父陶允嘉家养病,因聪颖善对而被舅父陶崇道称为“今之江淹”,提出过“若以有诗句之画作画,画不能佳;以有诗意之诗为诗,诗必不妙”等观点;于天启年间和崇祯初年悠游自在,创作了许多诗文;于崇祯八年(1635年)参加乡试,因不第而未入仕;明亡后,避兵灾于剡中,于兵灾结束后隐居四明山中,坚守贫困,潜心著述,著有《陶庵梦忆》和《石匮书》等;康熙四年(1665年)撰写《自为墓志铭》,向死而生;后约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与世长辞,享年约九十三岁,逝后被安葬于山阴项里。

史学上,张岱与谈迁、万斯同、查继佐并称“浙东四大史家”;文学创作上,张岱以小品文见长,以“小品圣手”名世。

(图片来源:《张岱》)

萧朝贵(太平天国西王)

萧朝贵

萧朝贵(?—1852年),本姓蒋,广西武宣县(一说桂平县)人。“金田起义”的核心领导人之一,太平天国初期名将、军事家。

萧朝贵早年家境贫寒,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左右加入洪秀全所创立的“上帝会”,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九月起以“天兄”下凡的形式主导会中事务,为金田起义的发动和太平天国的创立做出重要贡献,同时取得了“帝婿”(上帝女婿)的身份,是上帝“小家庭”的核心成员。

金田起义后,萧朝贵于太平天国辛开元年(1851年,清咸丰元年)二月被洪秀全拜为右弼又正军师、前军主将,同年十月受封西王,称“八千岁”,位居洪秀全、杨秀清之下,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之上。太平天国壬子二年(1852年,清咸丰二年),萧朝贵在长沙与清军作战的过程中阵亡,其子萧有和袭西王之位。

施琅(清朝初期重要将领)

施琅

施琅(1621年—1696年),字尊侯,号琢公,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今泉州市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人,祖籍河南固始,明末清初军事家,清朝初期重要将领,康熙时领军收复台湾。

施琅早年是郑芝龙的部将,1646年(顺治三年)随郑芝龙降清。不久又加入郑成功的抗清义旅,成为郑成功的得力助手。郑成功手下曾德一度得罪了施琅,施琅借故杀曾德而得罪了郑成功,郑成功诛杀了施琅父亲与弟弟。由于亲人被郑成功杀害的大恨,施琅再次降清。施琅投降清朝后,被任命为清军同安副将,不久,又被提升为同安总兵、福建水师提督。 1681年(康熙二十年),康熙帝采纳了李光地的意见,授施琅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积极进行攻讨台湾的部署准备。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康熙帝决定攻台,命施琅与福建总督姚启圣一起进取澎湖、台湾。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指挥清军水师先行在澎湖海战对台湾水师获得大胜。上疏吁请清廷在台湾屯兵镇守、设府管理,力主保留台湾、守卫台湾。因功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

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施琅逝世,赐谥襄庄,赠太子少傅衔。施琅死后与其妻王氏、黄氏合葬。泉州城内有靖海侯府和施氏大宗祠。在同安东郊有绩光铜柱坊,现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尤侗(明末清初诗人)

尤侗

尤侗(1618年—1704年),字展成,一字同人,早年自号三中子,又号悔庵,晚号艮斋、西堂老人、鹤栖老人、梅花道人等,苏州府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明末清初诗人、戏曲家,曾被顺治誉为“真才子”,康熙誉为“老名士”。

尤侗为顺治三年(1646年)副榜贡生,之后参加会试屡试不第。顺治九年授永平(今河北卢龙)推官。顺治十三年(1656年)春,杖责骄横旗丁后,反遭弹劾,被降二级调用。因此愤然辞官,返回故里。此后,居家先后创作《读离骚》《钧天乐》《吊琵琶》《桃花源》《黑白卫》《清平调》。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儒,授翰林院检讨,参与修《明史》。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告老归家。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帝南巡,晋官号为侍讲。次年逝世,享年八十七岁。

尤侗在诗、文、词、曲等多个领域均有建树。他论诗、论文尚性情、尚真。尤侗影响最大的是曲。主张能为曲者方能为诗词,见解独到。他的戏曲创作融史识、议论、曲唱于一炉,为顺治帝所赏识。 尤侗著作浩繁,大都收入《西堂全集》61卷和《余集》共135卷中。

薛福成(清朝历史人物)

薛福成

薛福成(1838年—1894年),字叔耘,号庸盫,江苏无锡宾雁里人。近代散文家、外交家、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起者。出生于书香门第、官宦之家。自幼即受时代影响,广览博学,致力经世实学,不做诗赋,不习小楷,对八股尤为轻视。

薛福成一生撰述甚丰,著有《庸庵文编》四卷、《续编》二卷、《外编》四卷、《庸庵海外文编》《筹洋刍议》十四卷、《出使四国日记》六卷、《续刻》《庸庵笔记》《出使奏疏》二卷、《出使公牍》十卷等书。薛福成的著作基本上均已编入《庸庵全集》。其《出使日记》及续刻已被编入《走向世界丛书》。

张裕钊(清朝官员,散文家、书法家)

张裕钊

张裕钊(1823年—1894年),字廉卿,号濂亭,湖北鄂州梁子湖畔东沟镇龙塘张村人,晚清官员,散文家、书法家。其书法独辟蹊径,融北碑南帖于一炉,创造了影响晚清书坛百年之久的“张体”,被康有为誉为“千年以来无与比”,李志敏评价:“张裕钊别开生面,触化北碑为已用。”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中举,考授内阁中书。后入曾国藩幕府,为“曾门四弟子”之一,被曾国藩推许为可期有成者。生平淡于仕宦,自言“于人世都无所嗜好,独自幼酷喜文事”,曾主讲江宁、湖北、直隶、陕西各书院,培养学生甚众,范当世、马其昶等都出其门下。

沈德潜(清朝大臣、诗人)

沈德潜

沈德潜(1673年12月24日—1769年10月6日),字碻(què)士,号归愚,江苏苏州府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代大臣、诗人。

乾隆元年(1736年),荐举博学鸿词科,乾隆四年(1739年),以六十七岁高龄得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乾隆帝喜其诗才,称其“江南老名士”。历任侍读、内阁学士、上书房行走,乾隆十四年(1749年)升礼部侍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加礼部尚书衔,乾隆三十年(1765年),封光禄大夫、太子太傅。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病逝,年九十七,赠太子太师,祀贤良祠,谥文悫(què)。后因卷入徐述夔案,遭罢祠夺官。

沈德潜所作的诗大都平正典雅,为台阁体诗人的典型。其论诗主格调,古体宗汉魏,近体尊盛唐。在诗的内容上,主张“诗之为道,可以理性情、善伦物、感鬼神、设教邦国、应对诸侯”。反对专以嘲风雪,弄花草为事。在诗的风格上,强调要“温柔敦厚”“怨而不怒”“一归于中正和平”。他的诗虽也有反映民间疾苦的篇章,但很多颂圣赞德的作品,削弱了诗歌讥刺时弊、抨击黑暗的社会作用。他的诗论比“神韵派”更有利于封建统治。他根据自己论诗的宗旨编选的《古诗源》《唐诗别裁》《明诗别裁》《国朝诗别裁》等,在辨析源流、指陈得失、对古典诗歌的借鉴与流传方面曾起过一定作用。

索额图(清朝康熙年间权臣)

索额图

赫舍里·索额图(1636年-1703年),号愚庵,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索尼第三子(庶子),孝诚仁皇后叔父,清代康熙年间重臣,权臣。

康熙八年(1669年)至康熙四十年(1701年),索额图先后任国史院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等职,参与许多重大的政治决策和活动。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五月因参与皇太子之争被幽禁于宗人府,同年九月被康熙帝赐死于幽禁禁所,享年67岁。

索额图一生辅佐康熙帝计擒鳌拜,平定三藩之乱,代表清廷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从征叛乱的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官至议政大臣,一等公。

杨宣娇(太平天国西王娘)

杨宣娇

杨宣娇,又作云娇、先娇,太平天国西王娘(萧朝贵之妻)。在太平天国内部神学体系中被视为天父之女、天兄(耶稣)及洪秀全之妹,世传为洪秀全亲妹,故讹称“洪宣娇”。

父黄权政,母林官妹。世居广西桂平县鹏隘山。以耕山务农为业,幼年即过继杨家,由是从养父姓,与杨秀清、杨水娇等为姊妹辈。及长,嫁萧朝贵为妻,生子萧有和。1845年,冯云山入紫荆山、鹏隘山宣传拜上帝教,萧朝贵夫妇皆信从。1847年秋,洪秀全从广东入紫荆山时,她自言:“十年前曾因病卧床,灵魂升天,亲聆上帝教导,谓十年之后,有一人自东方来,教人敬拜上帝,须真心信从。”伪造神的启示,为洪秀全入桂制造舆论。翌年9月,洪秀全住萧玉胜家,常教杨宣娇读天父诗,并以同属上帝子女为由结为兄妹。故世人多有以“洪宣娇”称之。其性情倔强好胜,常为萧朝贵所不悦。1851年初,“天兄”责其应练好遵正,替天父天兄及洪秀全、冯云山、杨秀清、韦昌辉等兄长“争面光”。然好“逞高张”,“不遵天命乱言题”之品性难改,终遭天父(杨秀清)之严厉责打,关系十分紧张。1851年金田起义,携子从夫参加。12月,萧朝贵在永安受封西王,乃称西王娘。因遵“太平礼制”,严守“女道”、“妻道”,只能“女理内事”,妻唯“三从”。故自广西至南京,从未露面。1864年7月,天京沦陷,不知所踪。

韦昌辉(太平天国北王)

韦昌辉

韦昌辉(1826年?—1856年11月2日),原名志正,又名正,广西桂平金田村人,太平天国前期领导人之一。

韦昌辉出身地主家庭,少曾读书,应试不第。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在冯云山的影响下加入“上帝会”,后在萧朝贵的提拔下成为中坚,金田起义也在他的家乡举行。太平天国辛开元年(1851年,清咸丰元年),被洪秀全拜为后护又副军师、右军主将,永安建制时封北王,称“六千岁”。南王冯云山、西王萧朝贵相继战死后,他上升为太平天国第三号人物,主要协助东王杨秀清打理内政。由于杨秀清跋扈专权,并多次轻慢韦昌辉,导致韦昌辉表面上对杨秀清恭顺,但内心对其恨之入骨。

太平天国丙辰六年(1856年,清咸丰六年),韦昌辉奉命赴江西督战,后赶赴天京,接到洪秀全诛杨诏书,发动天京事变,屠杀杨秀清及其全家,并不顾洪秀全、石达开制止,扩大为对杨秀清部下及石达开全家的屠杀,被他杀害者不下万人,大失人心。洪秀全遂发布诛韦诏书,韦昌辉势力顿时瓦解,他在潜逃过程中被天京军民逮捕,洪秀全将他肢解处死,贬为“北奸”。


杨秀清(太平天国东王)

杨秀清

杨秀清(1823年-1856年),又名嗣龙,广西桂平人,祖籍广东嘉应州,太平天国主要领袖之一,中国近代史上的农民阶级政治家、军事家。

杨秀清出身贫农家庭,以耕山烧炭为业,不识文字。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加入上帝会,翌年假托“天父”下凡,逐渐取得了上帝会的主导权。道光三十年十二月(1851年1月)参与发动金田起义,拜中军主将、左辅正军师。永安建制之际受封“东王”,称“九千岁”,节制其余五王,其地位仅次于天王洪秀全。他在太平军中运筹帷幄,为太平天国运动的蓬勃发展立下汗马功劳,定都天京便是按照他的意志而决定。定都天京后更是架空洪秀全,成为集教权、政权和军权于一身的太平天国实际领袖。此后他发动北伐和西征之役,并策划击破清军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保卫了天京的安全,稳定了太平天国政权。

太平天国丙辰六年(1856年,清咸丰六年),杨秀清假托“天父”,逼迫洪秀全答应封他为“万岁”,洪秀全忍无可忍,加上佐天侯陈承镕告发杨秀清图谋弑杀洪秀全,洪秀全遂密召在外征战的北王韦昌辉入天京诛杀杨秀清,引发“天京事变”,杨秀清全家及僚属均遇害,洪秀全贬其为“东孽”。后洪秀全诛杀韦昌辉等,并为杨秀清平反,累加封号为“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国传天父上主真神真圣旨圣神上帝之风雷劝慰师后师左辅正军师顶天扶朝纲东王”。

孝庄文皇后(清太宗孝庄文皇后)

孝庄文皇后

孝庄文皇后(1613年3月28日-1688年1月27日),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意为“天降贵人”),科尔沁贝勒宰桑-布和之女,孝端文皇后侄女,敏惠恭和元妃之妹。

天命十年(1625年)嫁于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为侧福晋,崇德元年(1636年),册封为庄妃,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驾崩,福临即位,为顺治帝,尊为圣母皇太后。顺治八年(1651年)上徽号曰昭圣皇太后,康熙帝即位后尊为太皇太后,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崩逝,享年七十五岁;葬于昭西陵。雍正、乾隆累加谥,谥曰: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

她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一生培养、辅佐顺治、康熙两代皇帝,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

邓世昌(清末爱国将领、民族英雄)

邓世昌

邓世昌(1849年10月4日—1894年9月17日),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广府人,广东番禺县龙导尾乡龙珠里(今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龙涎里)人,清末爱国将领、民族英雄。

邓世昌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海军军官中的一个,1894年(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时为致远号巡洋舰管带(即舰长)。同年9月17日,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谥壮节公,追封太子少保衔。光绪帝(一说高邕,一说高庸)挽联如此写道: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为纪念邓世昌的伟大牺牲,人们创作了《甲午风云》《英雄邓世昌》《甲午大海战》等多部文学、影视、戏曲作品,以歌颂其英雄壮举,还有多处纪念馆可供纪念、瞻仰、凭吊。

林嗣环(明末清初历史人物)

林嗣环

林嗣环(1607—约1662),字铁崖,号起八。清代顺治年间的福建安溪人(现泉州市安溪县官桥镇驷岭村),当时的进士。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生,从小聪颖过人,七岁即能属文。及长赴试,因文章峭奇卓绝,考官疑为他人代笔,故不得中。林嗣环遇挫折不气馁,倍加发愤攻读,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年壬午科中举人,继而于清顺治六年(1649年)已丑科登进士及第。授太中大夫,持简随征,便宜行事。后调任广东琼州府先宪兼提督学政。

中进士后,官至广东提刑按察司副使,分巡雷琼道兼理学政,山西左参政道。他小时家境清贫,长大后心高志远。其博学善文,著有《铁崖文集》《海渔编》《岭南纪略》《荔枝话》《口技》等,其中《口技》的删减版仍为初中语文课文。《荔枝话》是一篇记述荔枝的科技小品文,不仅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而且在农业经济方面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史料价值。他的这些著作都是祖国文化遗产中的无价之瑰宝。

方苞(清初中期文学家)

方苞

方苞(1668年5月25日—1749年9月29日),字灵皋,亦字凤九,晚年号望溪,亦号南山牧叟,汉族,江南桐城(今安徽省桐城市凤仪里)人,生于江宁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清代文学家。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方苞考取江南乡试第一名。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考中进士,因母亲生病而归家,未出仕。康熙五十年(1711年)因戴名世《南山集》案被牵连入狱。赦出后隶属汉军旗籍,入值南书房。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充任武英殿修书总裁。雍正时期,赦出旗籍,重归汉籍。累官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乾隆时期,再入南书房,任礼部右侍郎、经史馆总裁等职。乾隆七年(1742年),辞官归家。乾隆十四年(1749年),方苞病逝,年八十二岁。

方苞为学以程、朱为宗,提倡写古文要重“义法”,追求道与文并重。他以简严精实的文风,在“义法”理论指导下,把古文写得清新雅洁、自然流畅,并富有极强的感染力,在清初文坛独树一帜。方苞的思想在后世发展出了“桐城派”散文,方苞也因此与姚鼐、刘大櫆合称桐城三祖。著有《方望溪先生全集》。

朱筠(清朝历史人物)

朱筠

朱筠(1729年—1781年),字竹君,又字美叔,号笥河,祖籍萧山(今萧山城厢镇城南办事处黄家河村),侨居北京大兴县,故入籍顺天府。人称“竹君先生”。学者称笥河先生。清代文献学家、藏书家、学者。

朱筠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中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后历任侍读学士、顺天乡试同考官、督安徽学政。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上书乾隆皇帝,建议自《永乐大典》搜辑古佚之书。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充《四库全书》纂修官。乾、嘉以来著名学者洪亮吉,孙星衍等皆出其门下。

朱筠博闻强记,见识广博于经学宗汉儒,诸史百家皆考证是非同异,又精通金石文字之学。现存《笥河文集》四卷。

图片来源:《清代学者像传》第一集,清叶衍兰辑摹,黄小泉绘。

朱珪(清朝乾隆、嘉庆时期著名大臣)

朱珪

朱珪(1731年~1807年),字石君,号南崖,晚号盘陀老人。与其兄朱筠,时称“二朱”。祖籍萧山蜀山街道越寨村,后迁黄阁河村。随父朱文炳由萧山侨居顺天大兴县(今北京市),遂入籍顺天府。

乾隆十二年(1747年),17岁殿试为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侍读学士。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主河南乡试,会试同考官。秋,授福建粮道。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擢按察使,兼署布政使。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补湖北按察使。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任山西布政使。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权巡抚事。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为按察使,授侍讲学士。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命在上书房行走,教嘉庆帝读书。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督福建学政。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内阁学士。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礼部侍郎。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以后,历任两广总督,吏、兵、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太子太保,太子太傅等职务。嘉庆四年由安徽巡抚上调北京。

嘉庆十一年(1806年)十二月五日卒,终年77岁。帝谥“文正”。

张英(清朝著名文人、大臣)

张英

张英(1638年~1708年),字敦复,又字梦敦,号学圃,又号圃翁,安徽桐城人。清朝大臣,名相张廷玉之父。张秉彝第五子。

康熙六年(1667年)进士,选庶吉士。翰林院编修,充日讲起居注官,累迁侍读学士。康熙十六年(1677年)设南书房,奉命入值,并得赐房第于西安门内。深得康熙器重。每逢康熙出行,张英必从。一时制诰多出其手。后历任翰林院学士,兼礼部侍郎、兵部待郎,调礼部兼管詹事府,充经筵讲官。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任工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此后历任礼部尚书,国史馆总裁官。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拜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性情温和,不图虚名。任讲筵官时,民生利病,四方水旱,知无不言。康熙帝曾称赞道:“张英始终敬慎,有古大臣风。”

纪晓岚(清朝文学家、官员)

纪晓岚

纪昀(1724年8月3日-1805年3月14日),字晓岚,别字春帆,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孤石老人,直隶河间府献县人(今属河北省沧州市献县),清代文学家、官员。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考中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太子少保。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

嘉庆十年(1805年),病逝,时年八十二岁,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谥号“文达”。

果亲王爱新觉罗·胤礼(康熙帝第十七子)

爱新觉罗·胤礼

果毅亲王爱新觉罗·允礼(1697年3月24日—1738年3月21日),原名爱新觉罗·胤礼,满洲正红旗人,清康熙帝第十七子,雍正帝异母弟,母为纯裕勤妃。生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卒于乾隆三年(1738年)。其初行次为第二十七,序齿为第十七。

允礼九岁以后常随康熙帝出塞外,雍正元年被封为果郡王,管理藩院事。雍正帝认为他实心报国,操守清廉,于雍正六年进亲王,七年管工部事,八年总理户部三库,十一年管户部;十二年赴泰宁送达赖喇嘛回西藏,顺路问视各省驻防及绿营兵;十三年还京师,办理苗疆事务。雍正帝临终时,命允礼辅政。乾隆即位,允礼任总理事务,主刑部事务,由于身体较弱,乾隆帝命其在私邸中办事,隔几天进宫一次即可,这在当时是一种不同寻常的特殊照顾。他秉性忠直,深受乾隆帝赏识;乾隆元年因事罢双俸,三年二月薨。乾隆帝万分悲痛,亲临其丧。二月初九日,乾隆令给允礼加祭一次,谥曰“毅”。因允礼无子,故以雍正帝第六子弘曕为嗣子。因允礼彼时年幼未参与康熙晚期夺嫡之争,故在康熙帝诸多皇子中算是下场较好的一个。

高鹗(《红楼梦》最后出版整理者)

高鹗

高鹗(1758年—约1815年),字云士,号秋甫,别号兰墅、行一、红楼外史。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出版史、传播史上首个刻印本、全璧本——程高本的两位主要编辑者、整理者、出版者之一,清代汉军镶黄旗内务府人,一说高鹗是镶黄旗满洲包衣人而非汉军旗人,辽宁铁岭人,自署铁岭高鹗、奉天高鹗,其先世清初即寓居北京。

高鹗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中举,乾隆六十年(1795年)中进士,历官内阁中书、汉军中书、内阁典籍、内阁侍读、江南道监察御史、刑科给事中等职。有《月小山房遗稿》《砚香词·簏存草》等作品传世。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至五十七年(1792年),高鹗应友人程伟元之邀协助编辑、整理、出版《红楼梦》程甲本、程乙本。自胡适作考证,红学界长期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系高鹗续成。进入21世纪,这一说法遭到越来越强烈的批判。2007年始,人民文学出版社新版全本《红楼梦》停止使用“高鹗著”“高鹗续”等字样,更新为“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标志着“高鹗续书说”发生动摇。红学家俞平伯临终遗言:“程伟元、高鹗是保全《红楼梦》的,有功!”中国红学会会长张庆善指出:“高鹗不应该是《红楼梦》续作者,他应该是《红楼梦》最后出版的整理者……《红楼梦》能够流传,高鹗是第一功臣。”

龚橙(清朝藏书家)

龚橙

龚橙(1817年~1870年),清藏书家。字公襄,后以字行,号孝琪、孝拱,号昌瓠、石匏,别号半伦,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龚自珍长子。为人放浪不羁,然而性格孤僻,寡言少语,好为狎邪游,喜好收藏古籍,于藏书无所不窥,为学问浩博无涯,编有《孝拱手抄词》,辑佚乃父遗篇。其著述虽多,但均不传。

爱新觉罗·绵忻(嘉庆帝第四子)

瑞怀亲王绵忻(1805年3月9日—1828年9月27日),生于嘉庆十年二月初九日子时,嘉庆帝第四子,母孝和睿皇后,是绵恺的同母弟,嘉庆二十四年正月,封瑞亲王。年十四。道光三年,命在内廷行走。道光八年七月,薨,谥曰怀。子奕志。

妻妾子女 妻妾 嫡福晋费莫氏,一等侯勒保之女;侧福晋白都氏,云骑尉德兴之女;侧福晋徐佳氏,广容之女;庶福晋刘氏,刘丙文之女。子女 子一:多罗瑞敏郡王爱新觉罗·奕志,原名奕约。道光七年丁亥九月十一日午时生,母侧福晋徐佳氏广容之女。 绵忻长女被道光帝封为县君。

王翚(明末清初画家)

王翚

王翚(1632年4月10日─1717年11月15日),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剑门樵客、乌目山人、清晖老人等。江南省苏州府常熟人(今江苏常熟)。清代著名画家。其绘画以山水为主,山水融会南北诸家之长,创立了所谓“南宗笔墨、北宗丘壑”的新面貌,被称为“清初画圣”。与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合称山水画家“四王”,又与吴历、恽寿平并称“清六家”。同时他还是虞山派鼻祖。

王翚在绘画理论方面也有较高造诣。其论画主张“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

曾国藩(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湘军首领)

曾国藩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晚清时期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清末汉族地主武装湘军的首领。

道光进士,曾任内阁学士,道光末年官至侍郎。善于讲“道德”说“仁义”,对程朱理学推崇备至。太平天国进军湖南时,被任命为帮办团练大臣,在湖南举办团练。后来组建起一支具有正规军规模的地主武装团练——湘军。咸丰四年发布《讨粤匪檄》。率湘军出省作战,为清政府收复失地。为了强化镇压力量,他主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立安庆内军械所,制造新式枪炮。咸丰十年(1860年)任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次年攻占安庆,奉命统辖苏、皖、赣、浙四省军务。同治三年(1864年)攻陷天京。次年奉命赴北方镇压捻军起义。同治七年(1868年)调任直隶总督。同治九年 (1870年) 在办理天津教案中媚外残民,受舆论谴责,回任两江总督,病死南京。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曾国藩为首的汉族地主经世派的崛起,使清封疆大吏由权贵当权变为经世派当权,促使清地方官员中满汉比例的变化。地方督抚力量的强化与离心倾向的加强。他曾鼓吹并推进洋务运动,主张对外坚守“以羁縻为上”;对内修明政事,急求贤才,引进西方的军事和技术。

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袁枚(清朝诗人、散文家)

袁枚

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祖籍浙江慈溪。清朝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和美食家。

袁枚少有才名,擅长写诗文。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年),外调江苏,先后于溧水、江宁、江浦、沭阳共任县令七年,为官政治勤政颇有声望,但仕途不顺,无意吏禄。乾隆十四年(1749年),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嘉庆二年(1798年),袁枚去世,享年82岁,去世后葬在南京百步坡,世称“随园先生”。

袁枚倡导“性灵说”,主张诗文审美创作应该抒写性灵,要写出诗人的个性,表现其个人生活遭际中的真情实感,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嘉三大家”(或江右三大家),又与赵翼、张问陶并称“性灵派三大家”,为“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文笔与大学士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主要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及《随园诗话补遗》《随园食单》《子不语》《续子不语》等。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李慈铭(晚清官员、文史学家)

李慈铭

李慈铭(1830年—1894年),初名模,字式侯,后改今名,字爱伯,号莼客,室名越缦堂,晚年自署“越缦老人”。会稽(今浙江绍兴)西郭霞川村人。晚清官员、文史学家。

光绪六年进士,官至山西道监察御史。数上封事,不避权要。日记三十余年不断,读书心得无不收录。学识渊博,承乾嘉汉学之余绪,治经学、史学,蔚然可观。长于骈文,被称为“旧文学的殿军”。

所著《越缦堂日记》,内容涉及经史、纪事、读书记、诗文等,字数多达数百万字,是一部文史、学术宝库,人评为“可继亭林《日知录》之博,”又谓“生不愿作执金吾,惟愿尽读李公书。”为“晚清四大日记之冠”(另三部为《缘督庐日记》《翁同龢日记》和《湘绮楼日记》)

林则徐(清朝中后期政治家、文学家,民族英雄)

林则徐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福建侯官县人,中国清代后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民族英雄。

林则徐是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历官翰林编修、江苏按察使、东河总督、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等职。道光十九年(1839年),以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虎门销毁。该事件被认为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战争爆发不久,林则徐被构陷革职,发往新疆戍边。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重获起用,历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等职,加太子太保。道光三十年(1850年),林则徐在奉命镇压拜上帝会起事途中,病逝于潮州普宁。获赠太子太傅,谥号“文忠”。有《林文忠公政书》等作品传世。

林则徐一生遍历地方,治绩卓著。虽在两广抗击西方入侵,但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由他主持编译的《四洲志》及魏源编撰的《海国图志》,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

爱新觉罗·穆库什(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四女)

爱新觉罗·穆库什(1595年—1659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四女。母亲是庶妃嘉穆瑚觉罗氏,和巴布泰、巴布海同母。1608年,嫁给了乌拉国主布占泰。后建州和乌拉关系破裂,努尔哈赤灭乌拉后,布占泰逃到叶赫,穆库什回到了建州。后来复将其嫁给后金的开国元勋钮祜禄氏额亦都,额亦都死后复嫁其的第八子图尔格,称和硕格格,亦称和硕公主。

爱新觉罗·奕訢(清末政治家、洋务运动主要领导)

爱新觉罗·奕訢

爱新觉罗·奕訢(1833年1月11日—1898年5月29日),号乐道堂主人,清末政治家、宗室,清朝十二家铁帽子王之一。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异母弟,生母为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奕訢自幼与咸丰帝奕詝一同成长,深受道光帝宠爱。道光帝死后,根据其遗诏被封为恭亲王。咸丰三年(1853年)到咸丰五年(1855年)之间担任领班军机大臣,时废时起。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时,咸丰帝逃往承德,奕訢以全权钦差大臣留守北京,负责与英、法、俄谈判,并与之签订《北京条约》。次年(1861年),咸丰帝驾崩,奕訢与两宫太后联合发动辛酉政变,成功夺取政权,授议政王,确立了两宫垂帘听政、亲王辅政的体制。此后直至光绪十年(1884年),长期为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大部分时间身处权力中心。后逐渐倦怠政事,终在“甲申易枢”中被罢黜。光绪二十年(1894年)再获起用,为甲午战争的失败善后。此后至去世前,一直担任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但暮气已深,无甚作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奕訢逝世,享年六十七岁。谥号为“忠”,后世称“恭忠亲王”。有《萃锦吟》《乐道堂诗钞》等传世。

奕訢是洋务运动期间清廷中枢的首脑人物,因精通洋务,被称为“鬼子六”。他建议设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标志着中国近代外交机构的萌生。西人称之为“(清)政府政策制订的主心骨”,“精明强干的政治家与外交家”。

(图片来源:1860年北京谈判时的奕訢,菲利斯·比托摄)

钮祜禄·和琳(清朝将领)

和琳(1754年—1796年),满洲正红旗人,钮祜禄氏,字希斋,号华坪。大学士和珅之弟,清朝名将。乾隆时由生员补吏部笔帖式,历任兵部侍郎、工部尚书、四川总督等职。骁勇善战,行事节俭,与军机大臣福康安有深交。亦工书法,轻不与人,存世极罕。

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赴贵州从福康安镇压石柳邓领导的苗民起义,次年福康安死,他代为主帅,在围攻平陇战役中染病身亡,追封一等公爵,年仅42岁。乾隆晋赠其为世袭一等公爵,谥“忠壮”,赐祭葬,配享太庙。和珅倒台后,和琳的配享资格被剥夺。有一子丰绅宜绵以及女儿二人,长女嫁给质亲王永瑢之子绵庆为嫡福晋。

庄静皇贵妃(咸丰帝妃嫔)

庄静皇贵妃

庄静皇贵妃(1837年4月2日—1890年12月26日),他他拉氏,满洲正红旗人,咸丰帝妃嫔,主事庆海之女。

咸丰二年(1852年)选秀女入宫,初封丽贵人。咸丰四年(1854年)十二月,诏封丽嫔。咸丰五年五月,生皇长女荣安固伦公主,晋封丽妃,十二月,行丽妃册封礼。咸丰十一年十月,穆宗继位,晋尊为皇考丽皇贵妃。同治十三年十一月,诏晋尊为丽皇贵太妃。

光绪十六年(1890年)庚寅十一月十五日薨,享年五十有四,谥曰庄静皇贵妃,葬于定陵妃园寝。

翁同书

翁同书(1810年—1865年)字祖庚,号药房,又号和斋,江苏常熟人,翁心存长子,翁同龢兄。清朝大臣。道光二十年(1840年)进士,授了翰林院编修,曾任贵州学政,詹事府任少詹事。

1853年之后被派往扬州,在琦善军中供职。不久,他从太平军手中收复江苏、安徽两省的一些城市,因而立功扬名,1858年授安徽巡抚,驻节泰州。1860年,他和地方乡绅与悍将苗沛霖发生争执,苗沛霖领兵包围寿州。此事平息之后,翁同书被召至北京(1861年),曾国藩参劾他处置不善,下狱候斩。第二年,翁同书减罪流放伊犁。

1864年,翁奉命服军役,赴陕西围剿回民起义军。1865年获重大胜利,得赏四品衔,同年12月14日因患痢疾病逝,谥文勤,1866年初追复生前官爵。

翁同龢(晚清政治家、书法艺术家)

翁同龢

翁同龢(1830年—1904年),字叔平,号松禅, 别署均斋、瓶笙、瓶庐居士、并眉居士等,别号天放闲人,晚号瓶庵居士,江苏常熟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书法艺术家。体仁阁大学士翁心存第三子,咸丰六年(1856年)状元,历任户部、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先后担任清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卒后追谥文恭。

翁同龢(hé)工诗,间作画,尤以书法名世,幼学欧、褚,初学董其昌、米芾,中年后由钱沣上追颜真卿,又不受颜字束缚,结体宽博开张,笔画刚劲有力,风格苍浑遒劲,朴茂雍容,著有《翁文恭公日记》《瓶庐诗文稿》等。

吴家榜

吴家榜(?—1892年)湖南益阳人,清朝将领。入水师,初隶杨岳斌营。咸丰十年,从黄翼升破贼殷家汇,枞阳,遂归其部下。菱湖、铜陵、泥汊口、运漕镇、东关诸战,皆有功,累擢守备。

同治元年,从攻金柱关、东梁山、芜湖,擢都司。从黄翼升援上海,迭破贼北新泾、四江口,败援贼於江阴,赐号敢勇巴图鲁。领淮阳水师前营,克无锡,擢副将。三年,江宁复,录功,以总兵记名。四年,追叙克宜兴、荆溪、溧阳功,以提督记名。七年,从黄翼升赴直隶防运河。捻匪平,晋号讷恩登额巴图鲁,授瓜洲镇总兵。光绪二年,兼署长江水师提督。十八年,卒,附祀彭玉麟祠。

田文镜

田文镜

田文镜 (1662年—1733年),字抑光,清朝康熙、雍正时大臣。原隶籍汉军镶蓝旗,雍正五年(1727年)因功抬入汉军正黄旗。祖籍奉天广宁,监生出身。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二十二岁的田文镜出仕县丞,升知县、知州,历二十余年。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官内阁侍读学士。雍正帝即位后,深受宠待。

雍正元年(1723年),署山西布政使,次年调任河南布政使,擢升巡抚。田文镜凭借多年担任地方官的经验,大力推行雍正帝的改革方针,以整饬弊政。清查积欠,实行耗羡提解;限制绅衿特权,严限交纳钱粮;严行保甲制度等。但引起一些官员不满,先后受直隶总督李绂、监察御史谢济世参劾。然而雍正帝以其实心任事,称之为“模范疆吏”,任用如故。

雍正五年(1727年),任为河南总督,加兵部尚书衔。雍正六年(1728年),任河南山东总督。雍正七年(1729年),加太子太保。雍正八年(1730年),兼北河总督。河南水灾,田文镜隐匿不报,雍正帝仍予包容。雍正十年(1732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病死,享年七十二岁,谥端肃。田文镜著作有《抚豫宣化录》、《钦颁圣谕条例事宜》,曾主持编修《河南通志》。

图理琛

图理琛

图理琛(1667年—1740年),又作“图丽琛”,满文读如(tuliSen),字瑶圃,号睡心主人。 其先世为叶赫人,姓阿颜觉罗。 图理琛生于清圣祖康熙六年(1667年),隶满洲正黄旗。

范文程(清朝初期政治家、谋略家)

范文程

范文程(1597年—1666年),字宪斗,号辉岳,辽东沈阳(今沈阳)人。清朝初期政治家、谋略家。曾事清太祖、清太宗、清世祖、清圣祖四代帝王,是清初一代重臣,清朝开国时的规制大多出自其手,更被视为文臣之首。

范文程少好读书,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在沈阳县学考取了秀才,时年18岁。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后金八旗军攻下抚顺,范文程与兄范文寀主动求见努尔哈赤,成为清朝开国元勋之一。清太宗时期,他深受倚赖, 凡讨伐明朝的策略、策反明朝官员、进攻朝鲜、抚定蒙古、国家制度的建设等等,他都参与决策。

康熙五年(1666年),范文程去世,终年70岁。康熙亲撰祭文,赐葬于怀柔县之红螺山,谥文肃。康熙皇帝亲笔书写“元辅高风”四个字,作为对他的最高评价。

钮祜禄·遏必隆

遏必隆(?—1674年),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清朝外戚大臣,清太祖努尔哈赤外孙,“开国五大臣”额亦都第十六子,母为和硕公主穆库什。

大明崇祯七年(1634年),凭借父荫,袭封一等昂邦章京,授一等侍卫。随军入关,屡立战功。满清顺治帝亲政,累授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少傅兼太子太傅。顺治十八年(1661年),联合索尼、苏克萨哈、鳌拜一同成为辅政大臣,拜太师,册封一等公。康熙八年(1669年),朝廷惩治鳌拜时,坐罪下狱,受到康亲王杰书弹劾,削去太师,夺去世职。念及顾命大臣且是勋臣之子,免除死罪。女儿成为康熙帝第二任皇后(孝昭仁皇后),授一等公爵,宿卫内廷。

康熙十三年(1674年),病逝,谥号恪僖。

叶赫纳喇·苏克萨哈

叶赫纳喇·苏克萨哈

苏克萨哈(?—1667年),纳喇氏,清朝大臣。满洲正白旗人。历官议政大臣,巴牙喇纛章京,领侍卫内大臣,加太子太保。顺治七年(1650年),告摄政王多尔衮图谋不轨,多尔衮被追黜。后率军镇湖南,屡败刘文秀军于岳州、武昌、常德。

康熙初年,受遗诏为辅政四大臣之一。与鳌拜不合,常不得志。康熙帝六年,被鳌拜及大学士班布尔善诬以不欲归政,列二十四罪。康熙六年(1667年)被杀(处绞)。康熙八年,鳌拜败,诏以苏克萨哈虽有罪,不至诛灭子孙,此皆鳌拜挟仇所致,命复官及世爵,以其幼子苏常寿袭。

鳌拜

鳌拜

鳌拜(约1610年—1669年,满语:Oboi),瓜尔佳氏,满洲镶黄旗人。清朝三代元勋、权臣,苏完部落首领索尔果之孙,后金开国元勋费英东之侄,八门提督卫齐第三子。

出身将门,精通骑射。跟随皇太极征战四方,攻克皮岛,参加松锦之战,平定农民起义,立下赫赫战功,成为皇太极最信任的武将,号称“满洲第一勇士”。皇太极病逝后,拥戴皇九子福临即位,成为议政大臣,位极人臣。顺治帝去世后,接受遗诏成为顾命辅政大臣,操握权柄、结党营私。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帝在索额图、黄锡衮、王弘祚等人支持下,逮捕鳌拜下狱论罪,囚死于牢中。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念其旧劳,追赐一等阿思哈尼哈番。雍正时期,赐予祭葬,复一等公,加封号“超武”,世袭罔替。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追覆鳌拜功罪,命停袭公爵,仍袭一等男。

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清德宗)

爱新觉罗·载湉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九位皇帝。父亲醇亲王奕譞,生母叶赫那拉·婉贞为慈禧皇太后亲妹。在位三十四年,年号“光绪”。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1875年1月),被两宫皇太后立为帝,起初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光绪七年(1881年)慈安太后崩逝后由慈禧太后一人垂帘。光绪十五年(1889年),载湉亲政,此后虽名义上归政于光绪帝,实际上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在载湉亲政后发生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光绪帝极力主战,反对妥协,但终因朝廷腐败,而以清朝战败告终。痛定思痛,他极力支持维新派变法以图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但却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光绪帝打算依靠袁世凯牵制住以慈禧太后为首的这一股势力,但反被袁世凯出卖,从此被慈禧太后幽禁在中南海瀛台。整个维新不过历时103天,故称“百日维新”。政变后大权再次落入慈禧太后手中,对外宣称光绪帝罹病不能理事,实将他幽禁于西苑瀛台,成为无枷之囚。

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一日,光绪帝暴崩,享年38岁,庙号德宗,谥号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葬于清西陵之崇陵。

左宝贵(甲午战争“三英”之一)

左宝贵

左宝贵(1837年—1894年),字冠廷,回族,山东临沂平邑县人,祖籍山东德州齐河县左三里村,著名爱国将领,民族英雄,甲午战争“三英”之一。

出生于贫农家庭,幼时父母双亡,家无恒产。清咸丰六年,投效军营,历任千总、游击、副将、广东高州镇总兵等职,并以提督记名。治军严肃,重文爱勇,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清政府颁赏奖武金牌,赐赏穿黄马褂,头品顶戴,赏戴双眼花翎,予“铿色巴图鲁”勇号,封建威将军。参与修筑了关外铁路,开办多处金矿,并捐资建学,设置慈善卫生机构,深受民众爱戴。

1894年7月,日本发动侵朝战争,向中国军队挑衅。9月15日,在平壤牡丹台对日作战中,壮烈牺牲。入祀昭忠祠,光绪帝赠太子少保衔,谥号“忠壮”,事迹付国史馆立传。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清廷拨款在其故里地方集修建了衣冠冢。

李善兰

李善兰

李善兰(1811年1月22日—1882年12月9日),原名李心兰,字竟芳,号秋纫,别号壬叔,浙江海宁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数学、天文学、力学和植物学家,创立了二次平方根的幂级数展开式,研究各种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现称“自然数幂求和公式”),这是李善兰也是19世纪中国数学界最重大的成就。

李瀚章

李瀚章

李瀚章(1821年—1899年),字筱泉,一作小泉,晚年自号钝叟,谥勤恪,后人多尊称其李勤恪公,安徽省合肥县(今合肥市瑶海区磨店乡祠堂郢村)人。其父李文安,曾官刑部郎中,与曾国藩为戊戌(道光十八年,1838年)同年进士。

李文安有六子,李瀚章居长,李鸿章居次,以下依次为李鹤章、李蕴章、李凤章、李昭庆。有《合肥李勤恪公政书》等传世。

叶志超(光绪年间讨平热河教匪的军人)

叶志超

叶志超(1838年—1901年),淮军将领,字曙青,安徽合肥(今肥西)人。早年以淮军末弁从刘铭传镇压捻军起义,积功至总兵。赐号额图浑巴图鲁。捻军失败后,得李鸿章赏识,留北洋。光绪初,署正定镇总兵,率练军守新城,防大沽后路。后移防山海关。光绪十五年(一八八九年),擢直隶提督。十七年(一八九一年),奉檄率军镇压热河金丹道教,杀教首李国珍。事平,赏穿黄马褂。

《清史稿》关于叶志超写道:“迳定州,亦弃不守,趋五百馀里,渡鸭绿江,入边始止焉。”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48页写道:“左宝贵牺牲后,叶志超弃城逃走,狂奔五百里,退到中国境内。”

1894年清廷下令夺叶志超职,李鸿章奏请留营效力,不许。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械送京师,下刑部审讯,定斩监候。后赦归家。1900年获释,次年去世。葬黄老郢。

徐桐(清朝大臣)

徐桐

徐桐(1820年—1900年), 户部尚书徐泽醇之子,清朝大臣。晚清理学家。晚清保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字豫如,号荫轩。汉军正蓝旗人。道光进士。1860年以前任翰林院检讨,实录馆协修等职。同治帝登位后为其师傅。1870年以后,先后任太常寺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内阁学士、礼部右侍郎、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顽固守旧,嫉恶西学。

1898年戊戌政变后,因不择手段攻击新党,得慈禧信任。1900年,支持慈禧力举立溥儁为大阿哥(即皇储),废光绪帝,遂被任命为溥儁的师傅。义和团运动兴起后,主张借助义和团排外,支持慈禧太后对外宣战。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自缢身亡。著有《治平宝鉴》。

黄元御

黄元御

黄元御(1705年—1758年)名玉璐,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清代著名医学家;尊经派的代表人物;乾隆皇帝的御医,乾隆皇帝亲书“妙悟岐黄”褒奖其学识,亲书“仁道药济”概括其一生。

他继承和发展了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理论,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被誉为“黄药师”、“一代宗师”,清军四川军医馆——久真堂的祖师爷。

他医术精湛,声望素著,毕其一生,除了行医治病,便 是从事医学理论著述。仅记于《清史稿》的就有医书11种, 计 98 卷,凡数十万言。其中《素灵微蕴》《四圣心源》《长 沙药解》《伤寒说意》《玉楸药解》《伤寒悬解》《金匮悬 解》《四圣悬解》,习称“黄氏医书八种”。此外,江南等 地还流传有《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及《瘟 疫痘疹》等医著。这些医著,解说前人之莫解,立其独见之 明,名冠医林,影响深远。黄氏医书不仅在国内深受欢迎, 而且已于清末传入日本、朝鲜及南洋各国。

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清高宗)

爱新觉罗·弘历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继续训政,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

乾隆帝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乾隆帝在位期间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乾隆重视社会的稳定,关心百姓,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使得清朝国库日渐充实。乾隆时期武功繁盛,在平定边疆地区叛乱方面做出了巨大成绩,并且完善了对西藏的统治,再次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清朝的版图由此达到最大化,近代中国的版图也由此正式奠定。汉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开博学鸿词科,修《四库全书》;同时民间艺术有很大发展,如京剧就开始形成于乾隆年间。但是后期吏治有所败坏,多地爆发起义。严格抵制英国、俄国的侵略性行为,拒绝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提出的通商贸易及有损主权之无理要求。但此时中国和西方的差距也拉大,中国正处于近代的前夜。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禅位于第十五子颙琰。嘉庆四年正月初三(1799年2月7日)去世于养心殿,享年89岁。庙号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葬于清东陵之裕陵。

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清世祖)

爱新觉罗·福临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满语:ᡶᡠᠯᡳᠨ ,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清朝第三位皇帝(1643年—1661年在位),清朝定都北京的第一位皇帝。清太宗第九子,生母为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出生于沈阳故宫永福宫。年号顺治。

福临六岁登基,由叔父睿亲王多尔衮摄政。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同年,迁都北京。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出塞射猎,死于滦河,福临提前亲政。为加强皇权,他废除了诸王贝勒管理各部事务的旧例,又采取了停止圈地,放宽逃人法等一系列缓和民族矛盾的措施。顺治帝对整顿吏治甚为关注,派监察御史巡视各地,惩治贪官污吏。为了提高官僚机构的办事效能,顺治帝比较注意发挥汉官的作用。为了恢复战乱破坏的农业经济,顺治十年(1653年)采纳范文程等人的建议,设立兴屯道厅,推行屯田。顺治十四年(1657年),又积极鼓励垦荒。同年,编成《赋役全书》颁布天下。使濒于绝境的农业生产开始有了转机。面对全国出现的抗清高潮,顺治帝采取抚重于剿的策略,一方面实行“招降弥乱”的怀柔政策;一方面重新起用洪承畴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处,使局势逐渐好转。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军进占云南省城。除地处东南沿海的郑成功外,全国大规模的抗清武装力量基本被平定。

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帝去世,终年二十四岁。庙号世祖,谥号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葬于清东陵之孝陵,遗诏传位第三子玄烨。

绰罗斯·噶尔丹

绰罗斯·噶尔丹

绰罗斯·噶尔丹(Galdan,源自藏语“甘丹”,意为兜率天,1644年—1697年),又作嘎尔旦、噶勒丹,准噶尔部人,绰罗斯氏,号博硕克图汗,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珲台吉第六子,准噶尔部贵族首领,是17世纪厄鲁特蒙古(卫拉特)准噶尔汗国大汗,也先的后裔。

噶尔丹幼年被认定为西藏尹咱呼图克图(温萨活佛)之转世,曾在西藏班禅和达赖处学习佛法。1670年(康熙九年),其兄僧格珲台吉在准噶尔贵族内讧中被杀。噶尔丹击败政敌,成为准噶尔部珲台吉。噶尔丹夺得准噶尔统治权后,积极向外扩张,先后击败和硕特部,征服哈萨克、灭叶尔羌汗国,称雄西域。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进攻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部,威逼北京。康熙遂发动三征噶尔丹之役。1697年(康熙三十六年),康熙第三次征讨噶尔丹时,噶尔丹死于科布多。

噶尔丹的一生兼有多重身份,既是僧俗领袖又是蒙古民族历史人物,影响深远而复杂,评价亦存争议。噶尔丹是17世纪后半叶蒙古社会发展中的代表人物,对蒙古各部的统一,促进蒙古社会的向前发展,对准噶尔汗国的巩固和发展,为后来噶尔丹策零时大发展奠定了基础,统一西域和蒙古草原,为清朝的大统一打下了基础,但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一地区的经济文化起了破坏作用。

富察·傅恒(清朝官员、外戚)

富察·傅恒

富察·傅恒(1722年—1770年),字春和,满洲镶黄旗人。清朝中期重臣、外戚,户部尚书米思翰之孙,察哈尔总管李荣保第九子,清高宗孝贤纯皇后之弟。

傅恒初为蓝翎侍卫、总管内务府大臣,24岁授军机处行走,26岁任户部尚书,27岁拜保和殿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衔太保。授一等忠勇公。历任吏部尚书,兵部尚书,理藩院尚书,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步军统领,会典馆正副总裁,五朝国史馆监修总裁官,经筳讲官,殿试读卷官等职。

乾隆十三年(1748年),傅恒署理川陕总督,经略金川军务,降服莎罗奔父子。乾隆十九年(1754年),力主攻打伊犁,平息准噶尔部叛乱,担任《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前编、续编正总裁,编撰《钦定旗务则例》《西域图志》《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周易述义》及《西域同文志》等。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傅恒因征缅时受瘴疠而病逝,乾隆亲临府邸奠酒,御制诗悼之,谥号文忠,赠太傅,入祀贤良祠,嘉庆元年(1796年),其子福康安平苗之功,赠郡王衔,配享太庙。

惇妃

惇妃

惇妃(1746年3月27日—1806年3月6日),汪氏,满洲正白旗包衣人,都统四格之女。乾隆帝嫔妃之一。生于乾隆十一年三月初六,清高宗时为永常在、永贵人、惇嫔、惇妃、后降为惇嫔,复升为惇妃。

嘉庆十一年正月十七日逝世,卒年61岁,葬清东陵裕陵妃园寝。其女即固伦和孝公主,下嫁和珅子丰绅殷德。

冯桂芬

冯桂芬

冯桂芬(1809年—1874年)晚清思想家、散文家。字林一,号景亭,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曾师从林则徐。道光二十年进士,授编修,咸丰初在籍办团练,同治初,入李鸿章幕府。少工骈文,中年后肆力古文,尤重经世致用之学。在上海设广方言馆,培养西学人才。先后主讲金陵、上海、苏州诸书院。

冯桂芬为改良主义之先驱人物,最早表达了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著有《校邠庐抗议》《说文解字段注考证》《显志堂诗文集》。

林凤祥(太平天国名将)

林凤祥(1825年—1855年),太平天国北伐军主帅,广西桂平(一作广东揭阳县)人,一说壮族,太平天国名将。早年参加金田起义。1851年9月攻克永安州,授御林侍卫。翌年,随前军主将萧朝贵入湖南,攻长沙,升土官正将军。年底,进克岳州,升殿左一指挥。克汉阳,升殿左一检点。

1853年1月攻武昌率兵先登,升天京副丞相。2月沿江东下,3月抵南京,率先攻破仪凤门。继与李开芳东下镇江、扬州。5月,洪秀全、杨秀清决计北伐,至10月抵天津静海,被洪秀全封为靖胡侯。在等候援军的过程中,因粮尽衣单,突围南撤,遭僧格林沁及胜保所部清军追击,伤亡颇多。

1854年3月撤至阜城待援,吉文元阵亡。5月5日又突围至运河岸上之东西连镇据守。28日由李开芳率600精骑急驰南下山东探迎援军,时援军已败,遂占据高唐,胜保追来围攻,两地遂失去联络。僧格林沁在连镇挖濠筑墙,长期包围。凤祥坚守待援,消极防御,而援军又久等不至,遂陷于孤军死守的困境。

1855年初,残余士兵饥疲不能再战。2月19日清军攻入西连镇,林凤祥迎战负伤,3月7日在东连镇地窖中被清军寻获。林凤祥被押解北京,凌迟处死。后太平天国追封林凤祥为求王(一作彰王)。

恽寿平(清代画家、书法家、清初六大家之一)

恽寿平

恽寿平(1633年—1690年),初名格,字寿平,以字行,又字正叔,别号南田,一号白云外史、云溪史、东园客、巢枫客、东野遗狂、草衣生、横山樵者。江苏武进人。清代著名画家。创常州派,为清朝“一代之冠”。特点是以潇洒秀逸的用笔直接点蘸颜色敷染成画,讲究形似,但又不以形似为满足,有文人画的情调、韵味。

其山水画亦有很高成就,以神韵、情趣取胜,与“四王”、吴历并称“清初六大家”。他又善诗文和书法,诗被誉为“毗陵六逸之冠”。书法主要学褚遂良,被称为“恽体”。

顺贵人(清高宗乾隆帝妃嫔之一)

顺贵人

顺贵人(1749年1月13日—1790年9月9日)钮祜禄氏,清高宗乾隆帝妃嫔之一,满洲镶黄旗人,总督艾必达之女,孝昭仁皇后侄孙女。

乾隆三十一年六月二十六日进宫初封常贵人,三十三年晋顺嫔、四十一年晋顺妃。乾隆五十三年正月降为顺嫔,同月又降为顺贵人,原因不明;乾隆五十五年七月末薨。乾隆五十五年十二月十八日入葬裕陵妃园寝。

刘必显

刘必显

刘必显(1600年—1692年),字微之,号西水,山东诸城人。清初官员,大学士刘统勋的祖父。顺治九年,考中进士,起家行人司行人,奉使粤东等地,迁户部河南司主事。康熙三年,出理芜关税政,累迁奉直大夫、户部广西司员外郎。

康熙三十一年,去世,时年九十三岁。

李毓秀(清初学者、教育家)

李毓秀

李毓秀(1647年—1729年),字子潜,号采三,清初学者、教育家,《弟子规》的作者,祖籍辽宁铁岭,出生于山东潍县(即潍坊市寒亭区),青年时,去了山西,直至去世。

他精研《大学》、《中庸》,创办敦复斋讲学,被人尊称为李夫子。主要作品有《弟子规》、《宝典传》等。

李荣保(清朝官员)

李荣保

李荣保(1674年—1723年),沙济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清朝外戚大臣,乾隆帝发妻孝贤纯皇后之父,户部尚书米思翰之子。

祖父哈什屯因军功封一等男及云骑尉,此爵位及世职均为李荣保承袭,李荣保本人也官至察哈尔总管,后在康熙五十一年革退,不复原职。乾隆二年,其女被册立为皇后,追封一等公,乾隆十四年因其子傅恒经略金川功,谥庄悫。

郭嵩焘(湘系经世派的代表人物)

郭嵩焘

郭嵩焘(1818年—1891年),男,乳名龄儿,学名先杞,后改名嵩焘。字筠仙,号云仙、筠轩,别号玉池山农、玉池老人,湖南湘阴城西人。晚清官员,湘军创建者之一,中国首位驻外使节。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咸丰四年(1854年)至咸丰六年(1856年)佐曾国藩幕。同治元年(1862年),被授为苏松粮储道,旋迁两淮盐运使。同治二年(1863年)任广东巡抚,同治五年(1866年)罢官回籍,在长沙城南书院及思贤讲舍讲学。光绪元年(1875年),经军机大臣文祥举荐进入总理衙门,不久出任驻英公使,光绪四年(1878年)兼任驻法使臣,次年迫于压力称病辞归。光绪十七年(1891年)病逝,终年73岁。

爱新觉罗·胤祐

爱新觉罗·胤祐

爱新觉罗·胤祐(1680年8月19日—1730年5月18日),清朝宗室,康熙帝第七子,生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庚申七月二十五日子时,生母为成妃戴佳氏。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晋封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晋封多罗淳郡王,雍正元年(1723年)四月晋封和硕淳亲王。

雍正八年(1730年)四月初二薨逝,年五十一,谥“度”。

关天培(清朝著名爱国名将,民族英雄)

关天培

关天培(1781年1月8日—1841年2月26日),字仲因,号滋圃,江苏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市淮安区)人,清朝著名爱国名将,民族英雄。

历任把总、千总、守备、参将、副将、提督等要职。在任广东大清水师提督其间,全力支持民族英雄林则徐虎门销烟。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二月初六,英军对虎门要塞发动总攻,关天培亲自指挥,尽管守军人数低于对方数倍,面对英军猛攻,仍死守阵地,顽强抵抗。最终因援军未至,被枪弹击中,壮烈殉国。朝廷追谥为忠节,加封振威将军。

关天培著有《筹海初集》及训练图表等。

朱绍文(相声艺术的创始人)

朱绍文

朱绍文(1829年—1904年),艺名“穷不怕”,祖籍浙江绍兴,世居北京,中国清代艺人,相声艺术的创始人。

艺术活动主要在清同治、光绪年间。与醋溺膏、韩麻子、盆秃子、田瘸子、丑孙子、鼻嗡子、常傻子等七位艺人称为第一波“天桥八大怪”。

《都门汇纂·技艺门》有一首诗咏“穷不怕”,称其善以白沙撒字,与弟子“贫有本”合说相声,在当时颇有名气。朱绍文幼年间在嵩祝成京戏班学丑角,未能唱红,改行多次,最后选择了说相声。他先后在北京北城和天桥一带演出,被列为“天桥八大怪”之首。对口相声、群口相声和太平歌词相传为他所首创,对北方曲艺和相声的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

郑一嫂(清朝人物)

郑一嫂

郑一嫂(1775年—1844年),原姓石,乳名香姑,系广东新会籍。其前夫姓郑,因排行而俗名郑一,新安(今深圳宝安)人。郑氏夫妻生有两子。中国最著名的女海盗之一。

和硕怀恪公主

和硕怀恪公主

和硕怀恪公主(1695年8月15日—1717年),清朝公主,雍正帝次女,序齿为大公主,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七月初六日生于藩邸。母齐妃李氏,知府李文辉之女。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壬辰三月封郡君,七月晋封郡主,是年九月下嫁纳喇氏,指配星德为额驸。

公主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丁酉三月卒,年23岁,雍正元年(1723年)三月追封和硕怀恪公主,额驸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十一月命往哒里刚艾操练蒙古兵丁,乾隆元年(1736年)正月召还额驸,于乾隆四年(1739年)己未四月卒。

董海川

董海川

董海川(1797年—1882年),原名董明魁,生于清代嘉庆年间,河北省廊坊市文安县朱家务村人,武术家,一般被认为是八卦掌拳术的创始人和主要传播者。

爱新觉罗·胤祺

爱新觉罗·胤祺(1680年1月5日—1732年7月10日),清朝宗室,康熙帝第五子,母为宜妃郭络罗氏。康熙十八年(1679年)农历十二月初四日生,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晋封为和硕亲王,赐号为恒亲王,赐银5000两,封其子弘昇为世子。

康熙评价此子心性甚善,为人敦厚。雍正十年(1732年)闰五月十九日丑时薨,年五十有四,赐祭葬如典礼,谥曰温。雍正十二年(1734年)立碑勒铭,称其“秉性和平”,持躬谦谨,颇具乐善之风。

爱新觉罗·胤祕

爱新觉罗·胤祕(1716年7月5日—1773年12月3日),清朝宗室亲王,康熙帝第二十四子(最幼子),母为穆嫔陈氏。生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五月十六日。

雍正帝胤禛即位后,为规避皇讳,改名允祕。允祕秉心忠厚,赋性和平,雍正十一年(1733年),被册封为和硕諴亲王。历任镶白旗蒙古都统、正白旗满洲都统,管理御书处、宗人府、玉牒馆事务。

乾隆三十八年十月二十日(1773年)去世,年57岁,谥号为恪。

左宗棠(中国晚清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

左宗棠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晚清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等人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左宗棠曾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二十岁乡试中举,虽此后在会试中屡试不第,但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由幕友而起,参与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兴办洋务运动、镇压捻军,又主持平定陕甘同治回民起事、收复新疆并推动新疆置省,其间他历任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中法战争时,自请赴福建督师,1885年(光绪十一年)在福州病逝,享年七十四岁。清廷追赠太傅,谥号“文襄”,并入祀昭忠祠、贤良祠。

左宗棠著有《楚军营制》、《朴存阁农书》等,其奏稿、文牍等在晚清辑为《左文襄公全集》,建国后又辑有《左宗棠全集》。

胡林翼(晚清中兴名臣之一)

胡林翼

胡林翼(1812年7月14日—1861年9月30日),字贶生,号润芝,汉族,湖南益阳县泉交河人,晚清中兴名臣之一,湘军重要首领。

道光十六年进士,授编修,先后充会试同考官、江南乡试副考官。历任安顺、镇远、黎平知府及贵东道,咸丰四年迁四川按察使,次年调湖北按察使,升湖北布政使、署巡抚。抚鄂期间,注意整饬吏治,引荐人才,协调各方关系,曾多次推荐左宗棠、李鸿章、阎敬铭等,为时人所称道,与曾国藩、李鸿章、彭玉麟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

1861年在武昌咯血死,谥号文忠。有《胡文忠公遗书》等。

刘铭传(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

刘铭传

刘铭传(1836年9月7日—1896年1月12日),字省三,自号大潜山人,因排行第六、脸上有麻点,人称刘六麻子,安徽合肥(今肥西大潜山麓)人,清朝末期淮军重要将领,洋务派代表人物,台湾省首任巡抚。更是深受两岸民众敬仰的民族英雄。

1864年,授直隶提督。无锡之战中,率中路淮军俘太平军黄子隆以下两万余人。先后于黄陂、潍县、寿光等地败东捻军。后向李鸿章献计,将西捻军引到黄河、运河、徒骇河之间的狭长地带,铭军在西捻军被围后与之决战,致西捻军全军覆没。以收平西捻军的全功而晋爵一等男。1884年,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于淡水等地率军击败法国舰队的进犯。

1885年,任台湾巡抚。在台任职期间,进行了编练新军,修建铁路等一系列洋务改革;开煤矿,创办电讯,改革邮政,发展航运事业,促进台湾贸易,发展教育事业,促进了台湾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台湾防务亦日益巩固。为台湾的现代化奠定了深远的基础。后加兵部尚书衔,帮办海军军务,1891年辞职。其治台策略与理念,后来由日据时期台湾总督府承续,是推动台湾现代化建设的先驱者,有台湾洋务运动之父和台湾近代化之父之誉。1896年1月12日在安徽六安刘新圩病逝。赠太子太保,谥壮肃。身前著述有《刘壮肃公奏议》及《大潜山房诗稿》刊行问世。2011年4月12日,刘铭传遗骨葬到其故里。

张保仔(清嘉庆年间大海盗、后为海军军官)

张保仔

张保仔(Cheung Po Tsai,1783年—1822年),原名张保,籍贯广东新会县江门镇水南乡人,1810年以前广东沿海著名海盗、华南海盗、以后投诚成为清朝水军军官。到当代仍为人所熟悉的香港历史人物。

爱新觉罗·福全

爱新觉罗·福全

爱新觉罗·福全(1653年9月8日—1703年8月8日),满洲镶白旗人,清朝宗室亲王、杰出的军事统帅,顺治帝次子,康熙帝异母兄,母为宁悫妃董鄂氏。顺治十年(1653年)七月十七日生。

康熙六年(1667年),封为裕亲王、议政大臣。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授抚远大将军,联合恭亲王爱新觉罗·常宁分道讨噶尔丹,率领清军古北口,攻打乌兰布通,大败叛军噶尔丹,取胜还师。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六月二十六日,去世,终年五十一岁,谥号为宪。

愉妃

愉贵妃(1714年6月15日—1792年7月9日),珂里叶特氏,亦称海佳氏、海氏,员外郎额尔吉图之女。

雍正年间,入侍弘历藩邸,为格格。雍正十三(1735年)年九月初三,雍正帝驾崩,弘历继位,为乾隆帝。九月二十四日,诏封为海常在。乾隆二年(1737年)五月十二日,晋封海贵人。乾隆六年二月初七生皇五子爱新觉罗·永琪,十三日封愉嫔,乾隆十年(1745年)正月二十三日晋封为愉妃。

乾隆五十七(1792年)年五月二十一日薨,享年七十九,五月二十三日追封愉贵妃,乾隆五十八年十月二十日入葬裕陵妃园寝。

孝昭仁皇后(康熙帝第二任皇后)

孝昭仁皇后

清圣祖孝昭仁皇后钮钴禄氏(?—1678年3月18日),满洲镶黄旗人,康熙帝第二任皇后,清初开国五大臣额亦都的孙女,四大辅政大臣一等公遏必隆之女。

康熙年间,入宫为妃,康熙十六年(1677年)八月二十二日,册立为皇后。康熙十七年(1678年)二月二十六日巳时,崩逝于坤宁宫,享年20岁,谥曰孝昭皇后。康熙二十年(1681年)三月初八,入葬景陵地宫。全谥曰:孝昭静淑明惠正和安裕端穆钦天顺圣仁皇后。

乔致庸

乔致庸

乔致庸(1818年—1907年),字仲登,号晓池,山西祁县(今山西祁县)人,乔家第四位当家人,清朝末年著名晋商,人称“亮财主”。

出身商贾世家,自幼父母双亡,由兄长抚育。本欲走入仕途,刚考中秀才,兄长故去,只得弃文从商。在乔致庸手中,乔家的事业比起乃祖乃父时候有了极大拓展,先是由"复盛公"派生出复盛全,复盛西,复盛油坊,复盛菜园,复盛西店,复盛西面铺等商号,"复"字号商业金融集团成为了资力最雄厚,连号最多,声势最大的一个商业组织,下属的众多店铺遍布全国各地,形成一个庞大的网络,渗透在各行各业里,经营范围十分广泛。

他是乔家门中最长寿的人,活了89岁。当国家到了国将不国的境地,大批银子流向海外时,他一改往日不治家宅的习惯,于同治初年耗费重金扩建祖宅,修建了著名的乔家大院,被专家学者誉为“清代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

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

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人(清史稿记载懿贵人),次年晋封懿嫔;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后联合慈安太后(即孝贞)、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清政府暂时进入平静时期,史称同治中兴。1873年两宫太后卷帘归政。

1875年同治帝崩逝,择其侄子爱新觉罗·载湉继咸丰大统,年号光绪,两宫再度垂帘听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又因1884年慈禧发动“甲申易枢”罢免恭亲王,开始独掌大权;1889年归政于光绪,退隐颐和园;1898年,戊戌变法中帝党密谋围园杀后,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光绪帝,斩戊戌六君子,再度训政;1900年庚子国变后,实行清末新政,对兵商学官法进行改革。

1908年,光绪帝驾崩,慈禧选择三岁的溥仪做为新帝,即日尊为太皇太后,十月二十二日(阳历11月15日)未时(下午2时左右),在仪鸾殿去世,葬于菩陀峪定东陵。

僧格林沁(清朝晚期名将)

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传统蒙文:ᠰᠡᠨᠭᠡᠷᠢᠨᠼᠡᠨ,鲍培转写:Sengge Rinchen,西里尔字母:СэнгэРинчен;1811年7月24日—1865年5月18日),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左翼后旗(今属内蒙古)人,蒙古族。清朝晚期名将,成吉思汗胞弟拙赤合撒儿的第二十六代孙,扎萨克多罗郡王索特纳木多布济与庄敬和硕公主的嗣子。

僧格林沁于道光五年(1825年)被选为索特纳木多布济的嗣子,袭封扎萨克多罗郡王,入为御前行走。历任御前大臣兼管火器营、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后扈大臣、总理行营大臣兼管虎枪营等要职,颇得道光帝、咸丰帝宠信。咸丰三年(1853年),授参赞大臣,督兵抵御太平军北伐。咸丰五年(1855年),击溃北伐军,俘虏主帅林凤祥、李开芳,晋封扎萨克博多勒噶台亲王,被称为“国之柱石”,与曾国藩合称“南曾北僧”。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以御前大臣兼钦差大臣主持天津海防,并亲率蒙古骑兵及八旗军驻防大沽口。咸丰九年(1859年),在大沽口之战中挫败英法联军,重伤英军海军司令何伯。旋即失守大沽、天津,于八里桥之战遭遇大败,被销职,留钦差大臣衔。咸丰十年(1860年),因镇压捻军有功,复任御前大臣、亲王职爵。同治四年(1865年),在山东曹州高楼寨中伏遇害,时年五十五岁。同治帝与两宫太后亲临祭奠,赐谥号“忠”,配享太庙,图形于紫光阁。

僧格林沁平素爱护百姓、善待士卒,颇得军民爱戴。但亦有他“军令太不整肃,所至淫掠残暴”的记载。

金圣叹

金圣叹

金圣叹(1608年4月17日—1661年8月7日),名采,字若采。一说原姓张,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自称泐庵法师。明末清初苏州吴县人,著名的文学家、文学批评家。

金圣叹的主要成就在于文学批评,对《水浒传》《西厢记》《左传》等书及杜甫诸家唐诗都有评点。

他乩降才女叶小鸾,写下动人篇章,成为江南士人佳话,亦为曹雪芹构思和创作《红楼梦》的素材之一。金圣叹提高通俗文学的地位,提出“六才子书”之说,使小说戏曲与传统经传诗歌并驾齐驱,受推崇为中国白话文学运动的先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王杰(清朝状元、名臣)

王杰

王杰(1725年—1805年2月9日),字伟人,号惺国,陕西韩城人。清朝状元、名臣,有清一代陕西第一名臣。初在南书房当值,后经多次升迁,官至内阁学士。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任刑部侍郎后又转调吏部,擢升右都御史,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出任军机大臣,上书房总师傅,第二年又出任东阁大学士,总理礼部。嘉庆帝即位,仍为首辅。

王杰在朝四十余年,忠清劲直,老成端谨,不结党营私,不趋炎附势。嘉庆十年(1805年),王杰去世,享年八十一岁,追赠为太子太师,谥号文端,祀于北京贤良祠。

爱新觉罗·代善

爱新觉罗·代善

爱新觉罗·代善(1583年8月19日—1648年11月25日),满洲正红旗人,和硕礼烈亲王。清朝宗室大臣,清太祖努尔哈赤嫡次子,母为元妃佟佳·哈哈纳扎青。

天命元年(1616年),封为和硕贝勒,参与国政,名列四大贝勒之首,序称大贝勒。代善父子领满洲两红旗(正红旗、镶红旗),在征伐女真各部、蒙古与明朝的过程中屡立战功。曾因作战英勇,赐号“古英巴图鲁”。努尔哈赤逝世后,在代善主持下,诸贝勒拥戴皇太极继承汗位。天聪九年(1635年),被皇太极斥为轻视君上,贪财违法,虐待属人。崇德元年(1636年),封为和硕礼亲王,世袭罔替。次年,清太宗复斥为越分妄行,轻君蔑法,渐赋闲家居,不问朝政。终皇太极一朝,因其年长位尊而遭到压抑。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逝世后,为消弭内争,代善拥戴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位。

顺治五年(1648年),病死于北京,终年六十六岁 ,赐祭葬,立碑纪功。康熙十年(1671年),追谥号为烈。乾隆十九年(1754年),入祀盛京贤王祠。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配享太庙,世袭罔替。

朱耷

朱耷

朱耷(1626年—约1705年),原名朱统?,字刃庵,号八大山人、雪个、个山、人屋、道朗等,出家时释名传綮,汉族,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明遗民。

朱耷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信道教,住南昌青云谱道院。擅书画,早年书法取法黄庭坚。花鸟以水墨写意为主,形象夸张奇特,笔墨凝炼沉毅,风格雄奇隽永;山水师法董其昌,笔致简洁,有静穆之趣,得疏旷之韵。擅书法,能诗文,用墨极少。

石达开(太平天国翼王)

石达开

石达开(1831年3月—1863年6月27日),小名亚达,绰号石敢当,广西贵县(今贵港市港北区奇石乡),祖籍地广东省和平县。太平天国名将,中国近代军事家。曾封为“圣神电通军主将翼王”,被尊为“义王”。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石达开追随洪秀全,入拜上帝教,咸丰元年(1851年)12月,永安建制,石达开晋封“翼王五千岁”。咸丰五年(1855年)2月,在九江、湖口重创湘军水师,乘胜西征,三克武昌。11月,进军江西,攻占皖、赣、鄂三省大片疆土。咸丰七年(1857年),天京事变时封“左军主将翼王”,6月2日,再度从天京出走。10月,驱安庆将士进入江西,东西转战,试图救出被湘军围困的瑞州、临江、吉安的翼殿诸军,失利之后放弃江西,经略浙闽,流动转战于南方各省,同治二年(1863年)5月,率众深入越西山,直抵大渡河南岸,最后全军覆没,石达开被俘。6月27日,就义于成都,享年32岁。

石达开是太平天国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他体恤百姓民生,生平事迹为后世所传颂,被认为是“中国历代农民起义中最完美的形象”。

姚启圣(清朝名臣、名将)

姚启圣

姚启圣(1624年—1683年),字熙止,号忧庵,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隶汉军镶红旗。清朝康熙年间政治家、军事家、名臣、名将,收复台湾的决定性人物之一。

康熙二年(1663年),乡试中举,授广东香山知县,因擅开海禁,罢官从商。三藩之乱后,捐资募兵,投入康亲王爱新觉罗·杰书麾下,署诸暨知县,屡献奇谋,擢为浙江温处佥事。康熙十五年(1676年),劝降耿精忠,迁福建布政使。康熙十七年(1678年),升任福建总督,负责平台事宜。康熙十九年(1680年),率兵攻克海澄,收复金厦,迫使郑经退兵澎湖,授兵部尚书衔、少保兼太子太保、右都御史。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协助水师提督施琅收复台湾,驻守福州。1683年,因旧疾复发病逝。

姚启圣为政统军执法严明,在收复台湾过程中功勋卓著。著有《忧畏轩奏疏》《忧畏轩文告》等。

李光地(清朝康熙年间大臣)

李光地

李光地(1642年9月29日—1718年6月26日),字晋卿,号厚庵,别号榕村,福建泉州府安溪县人。清代康熙朝大臣,理学名臣。

康熙九年(1670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翰林学士、兵部右侍郎、直隶巡抚,协助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拜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因疝疾速发,卒于任所,享年七十七岁,谥号“文贞”。雍正元年(1723年),加赠太子太傅,入祀贤良祠。著有《历像要义》《四书解》《性理精义》《朱子全书》等书。

周培公

周培公(1632年—1701年),本名昌,字培公,湖北荆门人,是康熙帝身边的重要谋臣之一,官至参议道台、山东登莱道、盛京提督。三藩之乱时,曾劝降割据平凉的王辅臣,其著作被收入《介庵草》。

孝敬宪皇后

孝敬宪皇后

清世宗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1681年6月28日—1731年10月29日),满洲正黄旗人,雍正帝的皇后,加封一等承恩公、管步军统领事内大臣费扬古之女。

康熙二十年五月十三日,那拉氏出生。康熙三十年(1691年)清圣祖亲赐册乌拉那拉氏为(雍正帝)胤禛的嫡福晋,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生下弘晖。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其子弘晖早夭折死。雍正元年(1722年)册立为皇后。雍正九年(1731年)辛亥九月二十九日崩逝,享年51岁,谥曰为孝敬皇后,皇后与雍正帝合葬于清泰陵。

经清高宗、清仁宗、清宣宗累加谥曰:孝敬恭和懿顺昭惠庄肃安康佐天翊圣宪皇后。

福康安

福康安

福康安(1754年—1796年7月2日),本名傅康安,富察氏,字瑶林,号敬斋,满洲镶黄旗人。清朝中叶重臣、外戚。大学士傅恒第三子,清高宗孝贤纯皇后之侄。

福康安早年以勋戚由侍卫授户部侍郎、镶黄旗满洲副都统。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随阿桂参加第二次金川之役。因军功授正白旗满洲都统、吉林将军、盛京将军等职。历任云贵、四川、闽浙、两广总督及工部尚书、兵部尚书、总管内务府大臣等职。乾隆四十九年(1781年),又从阿桂镇压甘肃撒拉族起义,破石峰堡,封嘉勇侯,授协办大学士。乾隆五十二年(1784年),以主帅身份率军渡海,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乾隆五十七年(1789年),进军西藏,击退廓尔喀入侵,越过喜马拉雅山,兵临阳布(今尼泊尔加德满都),迫使廓尔喀称臣请降,许诺永不侵犯藏境。授武英殿大学士。累封一等嘉勇忠锐公。乾隆六十年(1795年),镇压湘黔苗民起义,翌年封贝子,不久即病逝军中。追封嘉勇郡王,谥号文襄,配享太庙,入祀昭忠祠与贤良祠。

福康安参与或指挥了乾隆中后期的几次重大战役,功勋卓著。他在西藏时参加制定《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和金瓶掣签制度,对于巩固清朝中央与西藏地方的政治关系,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加强民族团结等方面起着重大的作用。

索尼 (清朝初期重要大臣)

索尼

索尼(1601年—1667年),赫舍里氏,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开国功臣之一,硕色的儿子。

清太祖努尔哈赤在位时期,凭借通晓满、蒙、汉文字,入直弘文馆,赐号“巴克什”,授一等侍卫之职,从征界籓、栋夔等部。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去世后,拥立顺治帝即位。顺治五年(1648年),奉命祭奠昭陵。受到固山贝子屯齐诬陷“密谋立肃亲王豪格为帝”,坐罪辞职。顺治帝亲政,恢复官职,进封一等伯,擢内大臣、议政大臣、内务府总管。顺治帝临终时,联合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一同担任辅政大臣。康熙六年(1667年),康熙帝下令加授索尼为一等公。

康熙六年(1667年),去世,时年六十七,谥号文忠。

纳兰明珠

纳兰明珠

纳兰明珠(1635年11月19日—1708年6月3日),叶赫那拉氏,字端范,建州叶赫(今吉林省四平市铁东区叶赫镇),隶属满洲正黄旗人。清代康熙朝重臣,词人纳兰性德父亲。

迎娶英亲王阿济格之女,起家蓝翎侍卫、治仪正,迁为内务府郎中,历任内务府总管、六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傅等要职,支持康熙帝议撤三藩、统一台湾、治理黄河、平定噶尔丹、抗御外敌等重大事件中起到积极作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因朋党之罪被罢黜,恢复议政内大臣、光禄大夫,不再受到重用。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病故,葬于北京市海淀区上庄镇皂甲屯西。

盛宣怀(清末官员、洋务运动代表人物)

盛宣怀

盛宣怀(1844年11月4日—1916年4月27日),字杏荪,又字幼勖、荇生、杏生、号次沂、又号补楼、别署愚斋、晚年自号止叟。汉族,江苏省常州府武进县(今常州市)人,死后归葬江阴。清末官员,秀才出身,官办商人、买办,洋务派代表人物,著名的政治家、企业家和慈善家,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中国商父”、“中国高等教育之父”。

盛宣怀创造了11项“中国第一”:第一个民用股份制企业轮船招商局;第一个电报局中国电报总局;第一个内河小火轮公司;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第一条铁路干线京汉铁路;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第一所高等师范学堂南洋公学(今交通大学);第一个勘矿公司;第一座公共图书馆;第一所近代大学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创办了中国红十字会。

他热心公益,积极赈灾,创造性地用以工代赈方法疏浚了山东小清河。盛宣怀一生经历传奇,成就不凡,创办了许多开时代先河的事业,涉及轮船、电报、铁路、钢铁、银行、纺织、教育诸多领域,影响巨大,中外著名,垂及后世。

李庆远(256岁超级老寿星)

李庆远

李庆远(又名李清云),(1677年一1933年),据一些媒体报道如人民网、凤凰网称:李清云是最长寿的人。

李清云生于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卒于民国22年(公元1933年),终年256岁。是康熙至民国时期的中医药学者,也是世界超级老寿星。

在他100岁时曾因在中医中药方面的杰出成就获政府的特别奖励,并创立青雲堂中医馆,在他200岁时,仍常去各地讲学。这期间他曾接受过许多西方学者的来访。李庆远一生娶过24个妻子,子孙满堂。

洪秀全(太平天国天王、清末农民起义领袖)

洪秀全

洪秀全(1814年1月1日—1864年6月1日),太平天国天王,清末农民起义领袖,族名仁坤,曾用名火秀,后来为了避上帝名讳而改为秀全,广东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新华镇福源水村人,客家人。

道光年间,撰写《原道救世歌》等作品。咸丰元年(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领导发动金田起义,就任天王,定国号太平天国。咸丰三年(1853年),定都江宁(今南京),改称天京。建都之后,洪秀全分兵占领长江各省,派兵北伐、西征,并摧毁江南、江北大营。咸丰六年(1856年),洪秀全诛杨秀清、韦昌辉,史称“天京事变”,随后,他迅速启用陈玉成、李秀成等新将领;并以洪仁玕为军师,推行新政。同治三年(1864年)6月1日,洪秀全在天京病逝,享年51岁。其逝世后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在政治上,洪秀全完善职官制度,修建王府,确立五军主将;在经济上,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力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在文化上,他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四书五经”;在宗教上,他维护拜上帝教的独立性,抵制列强的宗教渗透;在主权原则上,对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一概不予承认,并积极抗击帝国主义侵略。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历时十四年,给中外反动势力沉重的打击,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留下深远的影响 。洪秀全为太平天国运动做出了巨大贡献,乃至孙中山也自诩“洪秀全第二”。但洪秀全奉行的盲目排外政策和不切实际的纲领以及他后期腐化的生活作风等,都具有负面影响。

蒲松龄(清代杰出文学家)

蒲松龄

蒲松龄(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济南府淄川(今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清代杰出文学家,优秀短篇小说家。

中国清初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的作者。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著述存世,总近200万言。蒲松龄生前,《聊斋志异》已引起周边人们的兴趣。《聊斋志异》刊行后,遂风行天下。在其后一个时期里,仿效之作丛出,造成了志怪传奇类小说的再度繁荣。许多篇章不断被改编为戏曲、电影、电视剧,影响是深远的。《聊斋志异》还很早便走向了世界,蒲松龄为中国、为世界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张之洞(晚清洋务派代表人物)

张之洞

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达,号香涛,时任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为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张之洞祖籍直隶南皮,出生于贵州兴义府(今安龙县)。咸丰二年(1852年)十六岁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张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领,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前身)、湖北农务学堂(今华中农业大学前身)、湖北武昌蒙养院、湖北工艺学堂、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广雅书院等。政治上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工业上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八国联军入侵时,大沽炮台失守,张之洞会同两江总督刘坤一与驻上海各国领事议订“东南互保”,并镇压维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自立军起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1月,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谥文襄。有《张文襄公全集》。

胡雪岩(中国近代著名红顶商人、徽商代表人物)

胡雪岩

胡雪岩(1823年—1885年),本名胡光墉,幼名顺官,字雪岩,出生于安徽徽州绩溪,13岁起便移居浙江杭州。中国近代著名红顶商人,政治家,徽商代表人物。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攻杭州时,胡雪岩从上海运军火、粮米接济清军而为左宗棠赏识,后来又帮助左宗棠组织“常捷军”、创办福州船政局。左宗棠西征平叛阿古柏时,为他主持上海采运局局务,在上海代借外款5次,高达1195万两,采供军饷、订购军火,并做情报工作,常将上海中外各界重要消息报告左宗棠。备受欢迎时,官居二品,赏穿黄马褂。

胡雪岩凭借其卓越的商业才能,利用过手的官银在上海筹办私人钱庄,后在全国各地设立了“阜康”钱庄分号,被称为“活财神”。在杭州创立了“胡庆余堂”中药店,制“避瘟丹”、“行军散”、“八宝丹”供军民之需,药店传承至今,赢得“江南药王”之美誉。

清光绪九年(1883年),其产业受各地官僚竞相提款、敲诈勒索而引发资金周转失灵,受外商排挤,而被迫贱卖,资产去半。最终,胡雪岩被革职查抄家产,郁郁而终。

爱新觉罗·胤禵

爱新觉罗·胤禵

爱新觉罗·胤禵(1688年2月10日—1755年2月16日),原名胤祯,又名允禵,清朝宗室,康熙帝第十四子,雍正帝同母弟,生母为孝恭仁皇后乌雅氏。

雍正帝继位之后,为避雍正帝胤禛的名讳,胤禵改名为“允禵”。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作为西征统帅领兵出征,为保卫西藏和平作出了重要贡献。胤禵虽为雍正帝的同母弟弟,但他却是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重要的一员,所以雍正帝胤禛登基后将允禵远派守皇陵幽禁,雍正三年(1725年)改为圈禁。直至乾隆帝弘历即位后,允禵才恢复了自由。乾隆二十年(1755年)正月初六日,允禵去世。

李卫(清朝名臣)

李卫

李卫(1688年2月2日—1738年12月3日),字又玠,号恰亭,江南铜山(今江苏徐州丰县大沙河镇李寨)人,清代名臣。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李卫捐资员外郎,随后入朝为官,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深受雍正皇帝赏识,历任户部郎中、云南盐驿道、布政使、浙江巡抚、浙江总督、兵部尚书、署理刑部尚书、直隶总督等职,为官清廉,不畏权贵,不论所任何职,在位时能体察民间疾苦,深受百姓爱戴。乾隆三年(1738年)病逝,乾隆帝命按总督例赐予祭葬,谥敏达。

张廷玉(清朝政治家、保和殿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

张廷玉

张廷玉(1672年10月29日—1755年4月30日),字衡臣,号砚斋,安徽桐城人。清朝杰出政治家,大学士张英次子。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入值南书房,进入权力中枢。康熙朝,官至刑部左侍郎,整饬吏治。雍正帝即位后,历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拜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领班军机大臣(首席军机大臣)等职,完善了军机处制度。乾隆帝即位后,君臣渐生嫌疑,晚景凄凉,致仕归家。乾隆二十年(1755年),卒于家中,年八十四,谥号“文和”,配享太庙,是整个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文臣,也是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

张廷玉先后任《亲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省方盛典》《清圣祖实录》副总裁官,《明史》《四朝国史》《大清会典》《世宗实录》总裁官。

爱新觉罗·胤礽

爱新觉罗·胤礽

爱新觉罗·胤礽(1674年6月6日-1725年1月27日),清朝宗室,清朝以及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经过公开册立的皇太子。乳名保成,清圣祖玄烨第二子,母为仁孝皇后(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除康熙早殇诸皇子外序齿为皇次子。

因其胞兄、嫡长子承祜幼殇,在胤礽刚满周岁时即被确立为皇太子。胤礽自幼即聪慧好学,文武兼备,不仅精通诸子百家经典、历代诗词,而且熟练满洲弓马骑射;长成后代皇帝祭祀,并数次监国,治绩不俗,在朝野内外颇具令名,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康熙的负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二月,清圣祖康熙帝北征噶尔丹,特命胤礽监国,后清圣祖北征都让胤礽监国理政。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九月,胤礽侍驾南巡,以病留德州而止。四十二年正月,仍侍驾南巡。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胤礽以罪废拘系于咸安宫,同年十二月被释放。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胤礽被复立为皇太子。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十月,再以罪被废黜,仍禁锢于咸安宫。此后多次有推荐其复立的建议,但康熙帝始终未再立胤礽。

雍正帝继位之后将其改名为“允礽”,雍正二年(1724年)十二月十四日(公历1725年1月27日)幽死,享年五十一岁。后被追封为和硕理亲王,葬于黄花山(今天津蓟县)理亲王园寝,谥曰密。有作品见《康熙朝雅颂集》《晚晴簃诗汇》。

刘墉(清朝官员)

刘墉

刘墉(1720年—1805年1月24日),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清代政治家、书法家,首席军机大臣刘统勋长子。

乾隆十六年(1751年),考中进士,先后历任安徽学政、江苏学政、太原知府、冀宁道台、江宁知府、江西盐驿道、陕西按察使、内阁学士、湖南巡抚。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初调入京师后,历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工部尚书兼吏部尚书、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尚书房总师傅、管理国子监事务大臣等职。官至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太子太保。刘墉以为官清廉著称,深得百姓信赖,早在任江宁知府时就获赞誉 “少时知江宁府,颇以清介持躬,名播海内,妇人女子无不服其品谊,至以包孝肃比之”,朝鲜使臣称赞。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

嘉庆九年十二月(1805年1月),刘墉去世,时年八十五岁,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文清。刘墉书法造诣深厚,是当时著名的帖学大家,有“浓墨宰相”之称。

爱新觉罗·胤祥

爱新觉罗·胤祥

爱新觉罗·胤祥(1686年11月16日—1730年6月18日),清圣祖康熙帝第十三子,生母敬敏皇贵妃章佳氏。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皇四子胤禛继位,胤祥被封为和硕怡亲王,又出任议政大臣,处理重要政务。雍正元年(1723年),命总理户部。自此即全力辅佐胤禛治理国家,胤禛亦对其十分信任。雍正三年(1725年),总理京畿水利营田事务。雍正七年(1729年)因准噶尔部窜扰边陲,命其办理西北两路军机,叙协赞功待诏增仪仗一倍。

因胤祥对雍正朝的治绩助力甚大,遂得世袭罔替的许可,为铁帽子王。清朝有史以来第九位铁帽子王。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初四日(阳历6月18日)去世,时年44岁,配享太庙,上谥号为“贤”,另赐有匾额“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冠于谥前。将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这成为有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讳的唯一事例。

爱新觉罗·胤禔

爱新觉罗·胤禔

爱新觉罗·胤禔(1672年3月12日—1734年11月25日),清朝宗室,乳名保清,康熙皇帝皇长子,雍正帝异母长兄,生母为惠妃乌拉那拉氏。生于康熙十一年二月十四日午时,实际排行第五,但由于康熙帝前四子皆幼年夭折未序齿,故为皇长子。雍正帝继位之后,因避讳而改名为允禔。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和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曾两次从征厄鲁特蒙古噶尔丹。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为直郡王。康熙四十七(1708年)年十一月,因魇咒太子胤礽,谋夺储位,被削爵囚禁。

卒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十一月初一日,享年63岁。

仓央嘉措(第六世达赖喇嘛,民歌诗人)

仓央嘉措

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藏文:ཚངས་དབྱངས་རྒྱ་མཚོ།;Tshangs-dbyangs-rgya-mtsho;1683年03月01日—1706年11月15日),门巴族,藏传佛教格鲁派大活佛,法名罗桑仁钦仓央嘉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政治人物。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仓央嘉措生于西藏南部门隅纳拉山下宇松地区乌坚林村的一户农奴家庭,父亲扎西丹增,母亲次旺拉姆。家中世代信奉宁玛派佛教。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被当时的西藏摄政王第巴·桑结嘉措认定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同年在桑结嘉措的主持下在布达拉宫举行了坐床典礼。康熙四十年(1701年),陷入拉藏汗和桑结嘉措的冲突。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被废,据传在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的押解途中圆寂,终年23岁。

仓央嘉措是西藏最具代表的民歌诗人,写了很多细腻真挚的诗歌,其中最为经典的是拉萨藏文木刻版《仓央嘉措情歌》。

吴三桂(清朝平西王)

吴三桂

吴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字长伯,辽东广宁前屯卫中后所(今辽宁绥中县)人,祖籍南直隶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明末清初政治、军事人物,锦州总兵吴襄之子,祖大寿外甥。

出身将门,善于骑射。崇祯年间考中武举,凭借门荫,授都督指挥。屡立战功,累迁宁远团练总兵。崇祯十七年(1644年)归降大清,参加山海关大战,大败李自成,跟随清军入关,受封平西王。此后平定农民起义,攻城略地,颇有功勋。顺治十六年(1659年)镇守云南,后攻入缅甸,擒获南明永历帝并将其处死,晋封亲王,与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并称“三藩”。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不服朝廷撤藩,自称“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开启“三藩之乱”。康熙十七年(1678年)在衡州(今湖南衡阳)登基称帝,国号大周,年号昭武。同年秋病逝,时年六十七岁,只做了五个多月的皇帝,其孙吴世璠嗣位。

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清世宗孝圣宪皇后)

钮祜禄氏

清世宗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1693年1月1日—1777年3月2日),满洲镶黄旗人,加封一等承恩公、四品典仪官凌柱之女。

十三岁时入侍雍亲王府邸,为雍王胤禛藩邸格格。康熙五十年生弘历,即乾隆皇帝。雍正元年封为熹妃,雍正八年封为熹贵妃。雍正十三年其子弘历(乾隆皇帝)即位,尊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曰崇庆皇太后。卒于乾隆四十二年正月二十三日,葬泰东陵。全谥为:孝圣慈宣康惠敦和诚徽仁穆敬天光圣宪皇后。

孝圣宪皇后一生享尽了荣华富贵,她寿数之高,在清代皇太后中居于首位,在中国历代皇太后中也是极为罕见的。

曹雪芹(清代学者)

曹雪芹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祖籍存在争议(辽宁辽阳、河北丰润或辽宁铁岭),出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

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曾祖父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的保母;祖父曹寅做过康熙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康熙宠信。雍正六年(1728年),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后,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酒常赊”。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贫病无医而逝。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甲申(1764年)初春之说。

年羹尧(清朝名将)

年羹尧

年羹尧(1679年~1726年1月13日),字亮工,号双峰,安徽凤阳府怀远(今安徽省怀远县)人,后改隶汉军镶黄旗,清朝名将。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官至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加封太保、一等公。他运筹帷幄,驰骋疆场,曾配合各军平定西藏乱事,率清军平息青海罗卜藏丹津,立下赫赫战功。

雍正二年(1724年)入京,得到雍正帝特殊宠遇,但翌年十二月,风云骤变,被雍正帝削官夺爵,列大罪九十二条,赐令自尽。

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清宣宗)

爱新觉罗·旻宁

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1782年9月16日—1850年2月25日),原名绵宁,清朝第八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六位皇帝。生于紫禁城撷芳殿中所。年号道光。清仁宗嘉庆皇帝第二子,母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

嘉庆四年(1799年)被密建为皇储。嘉庆十八年(1813年)封智亲王。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即帝位。颇思励精图治,振衰除弊。对漕运盐政实行改革。以海运代替河运,既解决了漕运的困难,又节省了开支。行票盐制,使两淮盐政“弊肃风清”。解除对部分矿藏开采的封禁,主张使天地自然之利还之天下。整顿吏治,扼制奢靡之风。道光八年(1828年)五月,平定回疆张格尔。开展了严禁毒品鸦片的斗争。从即位初,就不断发布上谕,对外严禁鸦片的输入,对内禁止鸦片的贩卖、吸食和罂粟的种植。道光十八年(1838年),他彻底摒弃了弛禁派的错误主张,采纳严禁派的建议,在全国实力推行禁烟,支持林则徐禁烟措施。次年批准提出的《查禁鸦片烟章程三十条》。该章程成为清代颁布的最严厉、周密的禁烟令。道光二十年(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战败,被迫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此后八年旻宁苟安姑息、拒绝变革,而内忧外患日益严重,太平天国运动也已在酝酿之中,清王朝陷入危机。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一日去世于圆明园慎德堂。在位30年,终年69岁。庙号宣宗,谥号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葬于清西陵之慕陵,传位第四子奕詝。

纳兰性德(清朝词人)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爱新觉罗·胤礽)而改名纳兰性德。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五年(1676年)殿试中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纳兰性德曾拜徐乾学为师。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皇帝赏识,授一等侍卫衔,多随驾出巡。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纳兰性德溘然而逝,年仅三十一岁。

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清文宗)

爱新觉罗·奕詝

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1831年7月17日—1861年8月22日),清朝第九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七位皇帝,清朝以及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拥有实际统治权的皇帝,也是清朝最后一位通过秘密立储继位的皇帝,年号咸丰。清宣宗道光帝第四子,生母是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

奕詝生于北京圆明园,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被秘密立为储君。面临内忧外患的统治危机,即位后便勤于政事,大手笔地对朝政改革。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咸丰帝颇思除弊求治。他任贤去邪,企图重振纲纪。重用汉族官僚曾国藩,依靠其训练指挥的汉族地主武装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提拔敢于任事的肃顺,支持肃顺等革除弊政。同时,罢斥了道光朝军机大臣穆彰阿、耆英等。处决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主持和局、臭名昭著的投降派官员耆英。但此时的大清帝国内忧外患不断,最后以签定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收场。咸丰朝以后也因企图重新扭转对内交外困的局面而开启洋务运动。

咸丰帝在位十一年,于1861年崩于承德避暑山庄,年仅31岁。庙号文宗,谥号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葬于定陵,死后由其子载淳继位。

多尔衮

多尔衮

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出生于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老城)。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天命十一年(1626年),多尔衮被封贝勒;天聪二年(1628年),17岁的多尔衮随皇太极出征,征讨蒙古察哈尔部。因为军功被赐号“墨尔根戴青”,成为正白旗旗主。天聪九年(1635年),多尔衮等率军前往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额哲并获得传国玉玺。崇德元年(1636年)因战功封和硕睿亲王,十二月随皇太极亲征朝鲜,参与丙子之役,攻克江华岛,俘虏朝鲜国王家属。崇德六年(1641年)至七年(1642年)的松锦大战中立下卓越战功。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以辅政王身份辅佐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帝位,称摄政王;顺治元年(1644年)指挥清兵入关,清朝入主中原,先后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

顺治七年(1650年)冬,死于塞北狩猎途中,追封为“清成宗”,谥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两个月后,于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剥夺多尔衮的封号,并掘其墓。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为其平反,恢复睿亲王封号,评价其“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和珅(清朝历史人物)

和珅

和珅(1750年7月1日—1799年2月22日),钮祜禄氏,本名善保,字致斋,自号嘉乐堂、十笏园、绿野亭主人,奉天府开原县(今辽宁省清原县)人,满洲正红旗。清朝中期权臣。

和珅门荫入仕,精明强干。通过李侍尧案,巩固身份地位,深得乾隆帝宠信,并将十公主嫁给和珅长子丰绅殷德,促使和珅大权在握,成为皇亲国戚。先后担任和兼任众多关键职务,主要包括内阁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理藩院尚书,兼任内务府总管、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正总裁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数十个重要职务,拜文华殿大学士,封一等忠襄公。随着权力地位的成长,私欲日益膨胀。利用职务之便,结党营私,聚敛钱财,打击政敌。

嘉庆四年(1799年),清仁宗下旨将和珅革职下狱。乾隆帝死后十五天,清仁宗赐和珅自尽,时年四十九岁。

洪承畴(明末清初历史人物)

洪承畴

洪承畴(1593年10月16日—1665年4月3日),字彦演,号亨九,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今英都镇良山村霞美)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累官至陕西布政使参政,在明末农民起义的战事中屡立战功,升任陕西三边总督。崇祯年间转任蓟辽总督,松锦之战后投清朝,深受皇太极重视。

清军入关后,顺治帝对洪承畴极为器重,拔擢他为大学士,负责南方战事。洪承畴采取“以抚为主,以剿为辅”的进军策略,以较少代价平定了江南。同时,洪承畴建议满人“习汉文,晓汉语”,了解汉人礼俗,倡导儒家学说,淡化了满汉之间的差异。也曾针对顺治皇帝迎达赖喇嘛提出意见。其意见甚多,大多被清廷信纳,加以推行,在洪承畴的推动下,传统文化的延续性得以保障,各民族逐渐和睦相处。

顺治十年(1653年)受命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处,总督军务兼理粮饷。顺治十六年(1659年)督清军攻占云南后回北京。康熙四年(1665年)洪承畴逝世,康熙帝颁布御诏,赠少师,谥文襄,赐葬京师车道沟,立御碑。

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

爱新觉罗·皇太极

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又译黄台吉、洪太主,生于赫图阿拉(今辽宁抚顺新宾县西老城)。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母孝慈高皇后叶赫纳拉氏。

天命元年(1616年)被封为和硕贝勒,在四大贝勒中按年龄排行第四。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后,继承汗位,年号天聪。即位之后,励精图治,进行大刀阔斧的封建化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征服朝鲜和漠南蒙古,解除后顾之忧。采纳汉族降官建议,确立"讲和明朝与自固之策",重用汉将,削弱明朝实力,志在入关。实行满汉一体,保护汉人,减轻农民负担,发展生产,增强兵力。崇德元年(1636年),汉、满、蒙三族共呈劝进表,皇太极正式称帝,改国号“大清”,次年迫使朝鲜臣服。崇德七年(1642年),不断对明朝作战,赢得松锦大战,生俘洪承畴,宁锦防线彻底崩溃,为清朝迅速扩展、入主中原,打下坚实的基础,入主中原成为必然之势。在降服松山、锦州后,清军占领了除宁远外的明朝关外全部城镇。崇德七年(1642年),再次遣军入关,连破远至山东的八十余城。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去世,时年五十二岁,在位17年,庙号太宗,卒谥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文皇帝,后累加谥为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葬于沈阳昭陵,第九子福临即位。

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颙琰(清仁宗)

爱新觉罗·颙琰

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原名永琰,清朝第七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五位皇帝,乾隆帝的第十五子,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在位二十五年(1796—1820年在位),年号“嘉庆”。

颙琰出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十月初六日。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冬至,被乾隆帝秘立为皇储。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封为和硕嘉亲王。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乾隆帝禅位于颙琰,但在位前四年并无实权,乾隆帝死后才独掌大权。面对乾隆末年危机四伏的政局,颙琰打出“咸与维新”的旗号,整饬内政,整肃纲纪。诛杀权臣和珅,罢黜、囚禁和珅亲信死党。诏求直言,广开言路,祛邪扶正,褒奖起复乾隆朝以言获罪的官员。诏罢贡献,黜奢崇俭。要求地方官员对民隐民情“纤悉无隐”,据实陈报,力戒欺隐、粉饰、怠惰之风。但其对内政的有限整顿,未能从根本上扭转清朝政局的颓败。终嘉庆一朝,贪污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倒更加严重。他在位期间正值世界工业革命兴起的时期,也是清朝由盛转衰的时期。这时期发生了白莲教起义、天理教起义,八旗生计、河道漕运等问题,鸦片亦流入中国,清朝出现中衰。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颙琰驾崩于承德避暑山庄,终年61岁。庙号仁宗,谥号“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葬于清西陵之昌陵。

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清世宗)

爱新觉罗·胤禛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清朝第五位君主(1722年—1735年在位),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年号雍正。康熙帝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生于北京紫禁城永和宫。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为和硕雍亲王。在二废太子胤礽之后,胤禛积极经营争夺储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他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雍正帝在位期做了一系列改革。为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实行改土归流。废除贱籍制度,实行摊丁入亩,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促进了人口增长。并且大力整顿财政,实行耗羡归公,建立养廉银制度,实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雍正元年(1723年)出兵青海,次年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在政治上,整顿吏治,创立密折制度监视臣民,设立军机处以专一事权。而且改善秘密立储制度,使得皇位继承办法制度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康熙帝晚年诸皇子互相倾轧的局面。雍正帝在位期间,勤于政事,自诩“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

雍正帝的一系列社会改革对于康乾盛世的连续具有关键性作用。雍正十三年(1735年)农历八月二十三日驾崩,终年58岁。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葬清西陵之泰陵,传位于第四子弘历。

李鸿章(中国晚清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将领)

李鸿章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铜,字渐甫、子黻[fú],号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安徽合肥人,中国清朝晚期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将领。世人多称“李中堂”,又称“李二先生”“李傅相”“李文忠”。

李鸿章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早年随业师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与捻军起义,并受命组建淮军,因战功擢升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累加至文华殿大学士,封一等肃毅伯。期间着手办理洋务,创办了北洋水师。甲午战争失败后,作为特使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后被启用为两广总督。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后,参与“东南互保”,并北上谈判,次年与庆亲王奕劻代表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不久即病逝于北京,享年七十九岁。死后获赠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号“文忠”。其著作收于《李文忠公全集》。

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慈禧太后视为“辅佐中兴,削平大难”及“匡济艰难,辑和中外”之人。同时西方有视之为“当世三杰”者。但因其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加之个人贪腐、决策失误等问题,也招致诸多批评。

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清圣祖)

爱新觉罗·玄烨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年号“康熙”。蒙古人称为恩赫阿木古朗汗;西藏方面尊称为“文殊皇帝”。顺治帝第三子,生母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执政初期,国内国际形势非常严峻。面对严峻局势,他坚持大规模用兵,以实现国土完整和统一。康熙帝少年时就挫败了权臣鳌拜,开始真正亲政。九年,肃正朝纲,恢复内阁制度,颁布《圣谕十六条》。成年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乱;澎湖海战,统一台湾;挫败沙俄侵略军,签订《尼布楚条约》,确保中国对黑龙江流域的主权;三征噶尔丹,并取得胜利;创立“多伦会盟”取代战争,联络蒙古各部。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标榜仁政,笼络汉族士人,同时注意休养生息,发展经济。但是康熙帝晚年倦勤,出现吏治败坏的现象。另外,众位皇子因为废太子事件而争夺皇位,对康熙帝晚年政治产生了不良影响。

康熙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有学者尊之为“千古一帝”,也有学者尊称其为“千年一帝”。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农历十一月十三日崩于畅春园,终年69岁。庙号圣祖,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葬于景陵。传位于第四子胤禛。

最新人物
  • 完颜璟

    金章宗完颜璟

    金章宗完颜璟(1168年8月31日-1208年12月29日)……

  • 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1190年-1244年),字晋卿,号湛然居士、玉泉……

  • 邓廷桢

    邓廷桢

    邓廷桢(1776年-1846年),字维周,又字嶰筠,晚号妙吉……

  • 梁化凤

    梁化凤

    梁化凤(1621年—1671年)字翀天,又字岐山,号沣源。西……

  • 王恽

    王恽

    王恽(yùn)(1227—1304年7月23日),字仲谋,号……

Copyright © Gurenmi.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