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李渊(中国唐朝开国皇帝)

李渊

唐高祖李渊(566年12月21日—635年6月25日),字叔德。中国唐朝开国皇帝(618年6月18日—626年9月4日在位),初唐政治家、军事统帅,唐太祖李虎之孙,唐世祖李昞之子。

李渊出身北周关陇贵族家庭,袭封唐国公。深得隋文帝文献皇后垂爱,起家千牛备身,隋炀帝时累官至卫尉少卿。炀帝东征时,他负责督运粮草,还曾奉命平毋端儿起义,率兵抵御突厥进攻。大业十三年(617年),出任太原留守。同年趁隋末动乱之时起兵于晋阳,南下攻取长安,拥立隋炀帝之孙杨侑为帝,遥尊炀帝为太上皇,自领大丞相,加封唐王。义宁二年(618年),得知炀帝遇弑后,逼杨侑禅位于己,建立唐朝,年号武德。称帝后,李渊命其子李世民等统兵,击败陇西李轨、消灭西秦薛举父子、击退刘武周和宋金刚、擒获夏王窦建德,迫降洛阳王世充,并平定各地农民起义,基本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大业。他晚年未能妥善处理皇位继承问题。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之变发生后,李渊册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同年传位于李世民,退称太上皇。贞观九年(635年),李渊病逝,享年七十岁。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葬于献陵。后定谥为神大圣大光孝皇帝。

作为唐朝开国创业的帝王,史学界对李渊的评价不一。有观点认为他优柔失断,赏罚不明,从起兵建唐到平定天下全靠李世民之力。也有观点认为他存在深谋多算、富有远见的一面。其在初唐颁行的一些措施,确立了有唐一代的基本制度、政策,为后来的“贞观之治”打下了基础。

本 名:李渊
别 名:唐高祖,唐公,神
字 号:字叔德
所处时代:唐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长安
出生日期:566年12月21日
逝世日期:635年6月25日
主要作品:为秦王制诗、草堂寺为子祈疾疏
年 号:武德
庙 号:高祖
谥 号:太武皇帝→神皇帝→神大圣大光孝皇帝
在位时间:618年6月18日—626年9月4日
陵 寝:献陵
主要成就:晋阳起兵,建立唐朝;抗击东突厥;确定初唐官制,颁布《武德律》,发行“开元通宝”。

人物生平

出身世族

北周天和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566年12月21日),李渊出生在长安。据说他是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君主李暠的后裔。李渊的祖父李虎,在南北朝的西魏时期官至太尉,是西魏八柱国之一,被赐姓大野氏(故而李渊曾名大野渊)。北周建立后,追封李虎为唐国公。李渊的父亲李昞,仕北周为柱国大将军,袭封唐国公。李渊的母亲是北周外戚杨坚的妻子独孤伽罗的姐姐。因此李渊与后来的隋朝上层统治集团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效力隋廷

李渊七岁时,其父亲李昞去世,李渊袭封为唐国公。等到他成年后,为人洒脱,性格开朗,待人宽容,无论贵贱之人都得其欢心。

杨坚成为周静帝的大丞相之后,归还李渊本姓。开皇元年(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即隋文帝。李渊入隋后,担任千牛备身(皇帝的禁卫武官)。由于独孤皇后、隋文帝的亲近器重,他在此期间历任谯(今安徽亳州)、岐(今陕西凤翔)、陇(今陕西陇县)三州刺史。隋炀帝杨广即位之初,李渊先后做了荥阳(今河南荥阳)、楼烦(今山西静乐)两个郡的太守,后来又被征入朝任殿内少监。在这段时期内李渊的具体事迹,史书中并没有太多记载。

大业九年(613年)春,调任卫尉少卿,掌管宫廷禁卫事,开始由文官转任武职。炀帝征伐高句丽时,李渊在怀远镇(今辽宁辽中附近)督运粮草。同年农历六月,杨玄感利用民愤举兵反隋,李渊奉炀帝之命镇守弘化郡(今甘肃庆阳),兼知关右诸军事。在此期间,李渊广交天下豪杰,遭到炀帝的猜疑。恰好有诏书命李渊去炀帝巡行所到之地,李渊因病没有去。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在后宫,炀帝问王氏:“你的舅舅怎么迟迟不来?”王氏回答说李渊病了,炀帝又问:“病的要死了吗?”李渊知道以后,日益恐惧,因此无节制地饮酒、收受贿络自污以求自保。

大业十一年(615年),李渊调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到达龙门时,遇上了龙门人毋端儿聚众起义,李渊领兵出击,连射七十发,都射中敌人,起义军因而败逃。李渊筑尸成京观,从尸体中找回了所射之矢。又击败绛州叛军柴保昌,降其众数万人。次年(616年),因多次进献鹰犬给炀帝,得以升为右骁卫将军。突厥侵犯边塞,炀帝便让他和马邑郡守王仁恭一同北击突厥。但他们的兵马很少。李渊便选出擅长骑射的两千骑兵,吃住骑射仿效突厥人,给突厥看他们闲暇时的射猎驰骋。李渊有另外挑选善于射箭的士兵作为埋伏。等和突厥兵遭遇时李渊便下令埋伏攻击,结果打败了突厥。

太原起兵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正式任太原留守、晋阳宫监,成为这一地区最高军政长官。

这时农民起义的烽火已经燃遍全国,尤其是大河南北和江淮地区的农民军,正以摧枯拉朽之势,猛烈地冲击着隋朝的统治基础。与此同时,隋朝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也日益加剧。隋炀帝猜忌大臣,擅杀文武将臣。早在李渊任山西、河东抚慰使时,副使夏侯端就劝他早做打算。李渊“深然其言”。等到任太原后,他对次子李世民说:“唐本就是我的封国,太原就是唐所在之地。如今我来到此处,是为天赐良机,赐予却不取,灾祸将要来临。但历山飞不破,突厥不和,没有办法经邦济时。”这表明了他起兵的意图和策略。所以李渊到任以后,首先带兵在雀鼠谷击溃了活动于太原以南的历山飞别将甄翟儿部,稳定了山西的局势。但在对突厥入侵的防御战中,所派的副留守高君雅和马邑太守王仁恭作战遭到失败。炀帝下令拘捕李渊而斩杀王仁恭。李渊让李世民做好随时起兵反抗的准备。过了不久,炀帝又遣使驰驿赦免李渊与王仁恭。李渊认为时机已到,于是“雄断英谟,从此遂定”。经历这一事故,李渊加速了举兵反隋的活动。

李渊为人“素怀济世之略,有经纶天下之心”。见人一面,不论贵贱,即能十数年不忘。当时的山川冲要,他也做到了“一览便忆”。此外,李渊也是一个胸有成竹,老谋深算的政治家,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他招降纳叛,不断扩充自己的实力;并授意长子李建成在河东“潜结英俊”。李世民也在晋阳暗中结交豪杰,招纳逃亡之人,网罗各种人才。

当时,起兵反隋的队伍蜂拥而起,隋炀帝所在的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被孤立。晋阳县令刘文静看到李渊“有四方之志”,于是竭力结交。后来,他与李世民在狱中结识,暗中谋划起兵事宜,但确定计策后,李渊还不知情。李世民想实情相告,又担心李渊不听。李世民私下找到晋阳宫副监裴寂商议,裴寂就选了晋阳宫的几个美女,乘李渊喝醉酒之后,陪他过夜。然后,裴寂把李世民的谋划告诉了李渊,李渊大惊。裴寂说:“安排宫女侍奉,事情暴露后是要杀头的,我这么做就是为了要劝你下定决心起兵啊。”李世民乘机向李渊汇报了整个计划。李渊开始时假装不同意,还表示要把李世民送去报官。过一了会儿,李渊还是答应了起兵,对李世民说:“我爱护你,怎么忍心去告发你呢!”

大业十三年(617年)二月,李渊治下驻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的鹰扬校尉刘武周发动兵变,杀死太守王仁恭,割据马邑而自称天子。三月,刘武周攻破楼烦郡,进占汾阳宫,并与突厥勾结,图谋南下争夺天下。炀帝闻讯后大怒,要提李渊到江都治罪,李渊大为惊恐。在此危急情势下,李世民说:“事情紧急,可以举事了。”后因炀帝又遣使赦免李渊而作罢。但李渊周围的心腹裴寂、许世绪等也纷纷劝他起兵,李渊终于下定了反隋的决心。于是,他以讨伐刘武周、防备突厥南下为名,派李世民、刘文静、长孙顺德及刘弘基等人到各地募兵,一个月内便召集部众近万人,又暗中派人往蒲州召儿子李建成、李元吉至晋阳,准备起事。

太原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看到李渊招兵买马,怀疑李渊要造反,便密谋骗李渊父子到晋祠祈雨,想要除掉他们,向隋炀帝邀功请赏。不料,这一密谋被晋阳乡长刘世龙获悉,告知了李渊。五月十五日,李渊、李世民先发制人,指使鹰扬府(一作开阳府)司马刘政会告发王威、高君雅二人暗中勾结突厥,引突厥入寇中原,借此将二人囚禁。五月十七日,恰巧数万突厥军队进攻晋阳,李渊立刻下令将二人斩首,对突厥大摆空城计,派部将王康达、杨毛等抄袭突厥,夺取马匹以充起兵之用。随后,李渊派刘文静出使突厥,亲写书札,对突厥始毕可汗卑辞厚礼,始毕可汗复书,承诺支持李渊起兵。

五月三十日,李建成、李元吉自河东到达晋阳,李渊再无后顾之忧。于是裴寂等与李建成兄弟,请求“废皇帝而立代王,兴义兵以檄郡县,改旗帜以示突厥”,李渊完全照办。六月,因西河郡不肯从命,李渊使李建成、李世民率军破郡城,斩郡丞高德儒。自此李渊自称大将军,署置府僚,以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领左三统军等;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领右三统军等,各置官属。又“开仓库以赈穷乏,远近响应”,队伍大为扩张,“二旬之间,众得数万”。于是定下入关之计。

南下建唐

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五日,李渊自率甲士三万誓师,正式起兵。他们由晋阳出发,沿着汾河谷道南下河东。表面上打着“志在尊隋”的旗号,宣布尊立代王杨侑(隋炀帝之孙)为帝。始毕可汗派人送马千匹,驻在楼烦的原西突厥特勤阿史那大奈(即史大奈)也率兵相助。李渊军行至贾胡堡(今山西灵石西南),代王派遣虎牙郎将宋老生率精兵两万屯霍邑(今属山西),左武候大将军屈突通领骁果数万人屯河东,阻击李渊军南下。这时正值秋雨连绵,道途泥泞,李渊军不得前进,军粮也感匮乏。外间还谣传突厥将与刘武周乘虚掩袭晋阳,因刘文静出使突厥未归,众人不知虚实。李渊召集将佐商议对策。裴寂等主张“还救根本(晋阳),更图后举”。李建成、李世民则力主进军。李渊经过慎重考虑,终于作出了继续进军的决定。

八月,雨止天晴,军粮也从太原运来,李渊便率军进攻霍邑。先以轻骑挑战,宋老生统兵三万由东门、南门出而迎战,李渊军稍稍退却,宋老生认为李渊畏惧,引兵前进,离城里余而阵。将军殷开山率步兵抵挡宋老生,李建成、李世民绕向宋老生阵后,分别屯守东门和南门,断其归路。正当双方激战的时候,李渊派人高呼“已斩宋老生”。宋老生部众听后,阵势大乱,纷纷回逃,李渊军所向奋击,杀死宋老生,取得大捷。李渊乘胜挥兵登城,攻克霍邑。进军临汾(今山西临汾南),克绛郡(今山西新绛),直抵龙门县(今山西河津)。

这时刘文静从突厥赶到,同来的还有突厥大将康鞘利所带的兵士五百、马匹二千。沿河守臣也纷纷来降。同时,李渊去信招降冯翊农民军首领孙华,又遣左右统军王长谐、刘弘基及左领军长史陈演寿等统步骑六千,自梁山渡河,以待主力到达。李渊亲自率诸军包围河东,屈突通婴城固守。李渊见城坚不易攻取,意欲引兵西往长安,与将佐商议。裴寂提出如不能克河东将陷于腹背受敌之境,建议“先克河东,然后西上”,则长安必破。但李世民认为兵贵神速,应该挟胜速取长安。李渊综合两种意见,扬长避短,决定留兵围困河东,自统主力军西进,自壶口渡河,舍于朝邑长春宫(在今陕西大荔朝邑镇西北),“关中士民归之者如市”。李渊分军两路,命李建成、刘文静率王长谐等数万人屯永丰仓(今陕西华阴东北),扼守潼关,以备东方援敌;命李世民率刘弘基等数万人,掠取渭水北岸之地,对长安采取钳形攻势。

李渊在关中的亲属,听到李渊军到来的消息,纷纷响应。他的女儿李氏(嫁柴绍,后封平阳公主)在鄂县(今陕西户县)散家财,招集亡命之徒,招降邻近的各路义军。李渊的从弟李神通也在鄂县起兵,部众至数千人。李渊的女婿段纶在蓝田起兵,有众万余人。其中李氏的势力最大,部下至七万人,号称“娘子军”。李世民一路西进,广招官吏、义军,待到泾阳时,亦有胜兵九万人,与“娘子军”相会,声势大张。李渊于是命李建成率永丰仓精兵,自新丰西进长乐宫,李世民回师北屯长安故城。李渊引军西行,所过之处,废去一切离宫园苑,释放宫女,归还其亲属。当时,隋炀帝远在江都(今江苏扬州),关内隋军力量薄弱;中原瓦岗军与王世充激战方酣,均无暇西顾。因此李氏父子进军神速。

大业十三年(617年)十月,李渊抵达长安,驻营春明门(长安城东面三门之一)外。合军二十余万,大修战具,围攻京城。十一月九日,唐军发起总攻,攻入长安。李渊入城,迎代王杨侑于东宫,迁居大兴殿后。李渊还居长乐宫,“与民约法十二条,悉除隋苛禁”。除杀隋右翊卫将军阴世师、京兆郡丞骨仪等,其余一无所问。于是文武将佐请李渊即帝位,李渊不听,仍在观望和等待时机。十三日,他迎立杨侑为帝,即隋恭帝;改元义宁,遥尊炀帝为太上皇。甲子日,李渊自长乐官入长安。隋恭帝授李渊为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大丞相、录尚书事,进封唐王。以武德殿为丞相府,改“教”称“令”,视事于虔化门(在大兴殿前东偏),一切事务“咸归相府”。同时设置丞相官属,以裴寂为长史,刘文静为司马,李纲为司录。李建成为唐国世子,李世民为京兆尹、秦国公,李元吉为齐国公。 李氏父子完全控制了关中局势。

义宁二年(618年)三月,隋炀帝在江都之变中被禁军将领杀死。此后,李渊加紧了篡夺皇位的进程。同月戊辰日,隋恭帝进拜李渊为相国,总司百揆,享受九锡之礼。五月乙巳日,隋恭帝命李渊佩戴十二旒冕,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跸”。戊午日,隋恭帝被迫下诏禅位。甲子日(6月18日),李渊即皇帝位于长安太极殿,国号为唐,建元武德,定都长安,是为唐高祖。李渊建唐后,以李世民为尚书令。不久,又立李建成为皇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

李渊接受“禅让”后,对前朝后裔较为优待。他下诏封隋恭帝为酅公,并封北周后代为王,进一步强调李唐取得政权的合法性。

扫除群雄

李渊称帝时,群雄纷争。唐朝疆土只限于关中和河东一带,尚未完全统治全国。面对这一形势,李唐的战略方针是,首先巩固关中根据地,然后进军关东,逐步统一全国。因此,李渊频频派遣李世民、李建成及李元吉等人出征,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

扫荡北方

隋末动乱之际,河东人薛举在金城起兵反隋,自称西秦霸王,后称帝。他据有陇西之地,拥兵号称三十万。唐军入长安后,薛举攻扶风(今陕西凤翔),被李世民击败。武德元年(618年)六月,李世民率军攻打薛举,因病退回后方休息,接替指挥的行军长史刘文静、司马殷开山自恃人多而不设备,为薛举所袭击,在高城(今陕西长武西北)遭遇大败。八月,薛举派他的儿子薛仁杲围攻宁州,为宁州刺史胡演所击退。同月,薛举病死,其子薛仁杲袭位。李渊一面向盘据凉州(今甘肃武威)的李轨修好,一面再命李世民为元帅抗击薛仁杲。十一月,李世民大败薛仁杲,将其俘杀,平定了西北广大地区。

李轨割据一方后,内部矛盾激化,自相残杀,人心不附。李渊曾通过李轨的部将安兴贵居中联络,试图劝降李轨,但未果。武德二年(619年)初,安兴贵、安修仁兄弟引胡人发动兵变,俘获李轨,将其交往长安斩首。自此,河西走廊平定。同年,剽掠汉水、淮河之间的朱粲请降,被李渊封为楚王。不久后,朱粲又杀死唐使段确,投奔王世充

正当唐廷经营西北的时候,代北的刘武周大举进攻太原,唐军战败,留守太原的李元吉弃城逃走。刘武周部将宋金刚南下攻取浍州(今山西翼城),兵势直达夏县、蒲坂,关中震骇。李渊“悉发关中兵”,命李世民统领抵御。李世民自龙门渡河,驻军柏壁(今山西新绛西南),与宋金刚部僵持五个月之久,到武德三年(620年)四月,唐军乘宋金刚军粮匮乏,向北撤退的时机,迅猛追击。在吕州(今山西霍县)、介休(今属山西)一带,经过几次激烈的战斗,大败宋金刚。宋金刚和刘武周一起逃往突厥,后被突厥杀死。唐军完全占领了山西地区,巩固了关中根据地,扫除了进兵关东的障碍。

刘武周败亡时,关东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李密为首的瓦岗军,遭到洛阳王世充的沉重打击,已经失败降唐,后来李密又因图谋东山再起,被杀死。此时,黄河流域形成据有河北地区的夏政权窦建德、在洛阳自称郑帝的王世充与唐朝三足鼎立之势。

武德三年(620年)七月,李世民奉命率领大军出关,进攻王世充。李世民屯军北邙山(今河南洛阳北),指挥各军对洛阳采取大规模的包围形势。洛阳虽有坚城利器,但围困既久,粮食短缺,死者相属。王世充面对强敌,几次派人向窦建德求援,窦建德起初颇存观望,意图坐收渔人之利。后来看到洛阳十分危急,认为“郑亡则夏不能独立”。于是在武德四年(621年)三月率兵援救洛阳。李世民采取“围郑击夏”的策略,亲率精锐,驰往武牢,据险御敌。窦建德迫于武牢之险,无法前进。留屯累月,军心懈怠,最后兵败被俘。王世充见大势已去,投降了唐军。李世民一举消灭了窦、王两大劲敌,加速了统一关东地区的进程。随后,李渊下诏流放王世充,却决意杀死深得民心的窦建德,又强征窦建德旧将范愿、董康买、曹湛、高雅贤、王小胡等人到长安,使河北地区人心不稳。同年七月,窦建德旧部刘黑闼等聚众起兵。刘黑闼等多次击败唐军,突厥也派兵相助,声势大振。不到半年,便全部恢复了窦建德原先的地盘。唐兖州总管徐圆朗等也举兵响应。

武德五年(622年)正月,李世民自请出征,挫败刘黑闼。三月,李世民在洺水之战大破刘黑闼,使其逃奔突厥。这次唐军虽然赢得了战争,仍然没有赢得河北的人心。六月,刘黑闼借得突厥兵再起,侵犯山东。唐军征讨不利,河北诸州重新叛乱。十一月,李渊派李元吉出征。但李元吉逗留不前,李渊命李建成赶赴前线,督军作战,至次年(623年)二月大破刘黑闼。刘黑闼败走后被俘斩,徐圆朗闻知其死讯亦出逃被杀,河北重新平定。

武德七年(624年),河北起义军首领高开道为其部将张金树所杀,张金树以地降唐。

收取南方

还在攻克长安时,李渊就派光禄大夫李孝恭招慰山南,自金川(今陕西安康)出巴、蜀,“檄书所至,降附者三十余州”。李孝恭大治舟舰,训练水师,积极备战。武德四年(621年)九月,李渊以李孝恭为荆湖道总管,李靖为行军总管,统水陆十二军,进攻占据江陵(今属湖北)、自称梁帝的萧铣。萧铣部将文士弘拒战失败,萧铣出降。唐军一举平定了荆湖地区。攻取江陵后,李渊又命李靖安抚岭南诸州。李靖于此年十一月招降岭南豪酋冯盎、李光度、宁长真等,下九十六州,所得民户六十余万,“岭南悉平”。

割据淮南的军阀杜伏威早在于武德二年(619年)归附于唐。中原既定,杜伏威奉诏入朝,留辅公祏据守。

武德六年(623年),辅公祏举兵反唐,称帝于丹阳。李渊命李孝恭率诸将水陆并进,以征讨辅公祏。至武德七年(624年)三月,辅公祏败死,江南全部平定。

至此,唐廷基本上削平了隋末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基本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宫闱惊变

太穆皇后窦氏生有四子,除第三子李玄霸早夭外,长子李建成为皇太子,为人宽厚有干才,辅助高祖处理政务,稳定后方,支援前线,起过重要的作用。而秦王李世民在晋阳起兵中是首功,且经常领兵出征,战功卓著,为唐政权的建立与巩固做出重大贡献。随着李世民威望的提高,他与李建成之间便产生了皇位继承权的斗争。在这个斗争中,齐王李元吉支持李建成。同时,李渊的优柔寡断,也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诸子的兵戎相见。

还在武德二年(619年),太子詹事李纲就规劝过李建成“不宜听受邪言,妄生猜忌”。《中国通史》认为“这可能是他们之间矛盾的开始”。到李世民削平关东以后,二人的矛盾就更深了。河北刘黑闼再度起兵时,太子中允王珪、洗马魏徵就提醒李建成说:“秦王勋业克隆,威震四海,人心所向,殿下何以自安?”因而建议他去讨伐刘黑闼,以图“立功”,并趁势“因结山东英俊”。李建成为树立自己的威望,实践了这一建议。为了加强军事势力,他私下招募骁勇二千余人,屯守东官左右长林门,号称“长林兵”。

李渊即位后多内宠,“小王且二十人”,他们的母亲争相结交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等人,以求自保。而李建成、李元吉也极力拉拢后官妃嫔,史称其“曲意事诸妃嫔,谄谀赂遗,无所不至,以求媚于上”,使之吹捧自己,短毁李世民。也有记载认为二人与李渊的宠妃张婕妤和尹德妃私通,但宋人司马光指出此事“宫禁深秘,莫能明也”。

与此同时,在李世民的周围,早就团聚一批才能出众的文官武将,还有蓄养在外的勇士八百余人。宰相封德彝就曾指出:“秦王恃功,颉颃太子下。”李世民虽因赏赐李神通田庄事得罪过张婕妤,但也“遍见诸妃”,“有以赂遗”。他的妻子长孙氏也在高祖和妃嫔之间“尽力弥缝”,以争取后宫的支持,但收效不大。

武德六年(623年)以后,李世民深感“不为兄弟所容,实有功高不赏之惧”,兄弟间的矛盾更加尖锐了。武德七年(624年)六月,李渊前往仁智官(今陕西宜君西南)避暑,居守的李建成派人送铠甲到庆州,两人来到豳州的时候,告发庆州都督杨文干叛乱。同时,宁州人杜风举也到仁智宫进行告发(一说李建成私下吩咐杨文干“募健儿送京师”,“欲以为变”)。李渊大怒,召李建成至仁智宫究问,又令司农卿宇文颖到庆州传召杨文干。结果宇文颖到庆州后,反而帮助杨文干发动叛乱。李渊闻讯后,担心此事牵连太子,可能有众多响应者,于是派李世民前往讨伐杨文干,并许诺事成后立他为太子,废李建成为蜀王。但等到李世民平乱后,李渊却在李元吉与诸妃的请求及封德彝的游说下改变主意,仍令建成回京居守,“惟责以兄弟不睦”,归罪于东宫和秦王府的幕僚王珪、韦挺和杜淹,加以流放而已。

武德九年(626年),李建成夜召李世民饮酒,李世民心痛吐血。李渊无可奈何,因此对李世民说:“看你们兄弟,终究是不和,一同待在京邑,一定产生忿争。”他建议李世民回到陕东道大行台所在的洛阳,“自陕以东,悉宜主之”,并可以建天子旌旗,效仿西汉梁孝王刘武的故事。李建成、李元吉认为放走李世民,于己不利,暗中阻挠,一面派人上书谏止,一面派人对李渊陈说利害,使他放弃此议。这时李建成加紧活动,翦除李世民的羽翼,或进行收买,形势显得非常紧迫。因此秦王府幕僚“日夜劝世民诛建成、元吉”,李世民犹豫未决。恰在此时突厥入寇,李建成举荐李元吉督诸军北征,并带走了秦王府的主要将领与精锐士卒。在东宫担任率更丞的王晊又向李世民告密,说李建成将乘为李元吉饯行时暗害李世民。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李世民与幕僚房玄龄等密商发动政变。他向李渊密奏李建成、李元吉“淫乱”后宫,并说:“臣于兄弟无丝毫所负,今欲杀臣,似为(王)世充、(窦)建德报仇。臣今枉死,永违君亲,魂归地下,实亦耻见诸贼!”李渊听后大惊,告诉他说:“明日当勘问,汝宜早参。”

同年六月四日(7月2日),李世民在长安宫城玄武门附近伏兵,乘李建成、李元吉入朝时将二人射杀(随后又杀李建成、李元吉诸子,并将他们从宗籍中除名),史称“玄武门之变”。当时,李渊正泛舟海池,秦王府大将尉迟敬德戎服入见,李渊大惊,问道:“今日是谁作乱?你到这里来要做什么?”尉迟敬德回答:“秦王因太子、齐王作乱,举兵将其诛杀,唯恐惊动陛下,特派臣来宿卫。”当时裴寂、陈叔达、萧瑀等人随侍左右,李渊对裴寂等说:“没想到今日竟见到此事,现在应该怎么办?”萧瑀、陈叔达劝李渊将国事交付李世民,以能换得无事。李渊只好表示同意,并下达“诸军并受秦王处分”的手令,这才平息了这场事变。六月七日,李渊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并下诏说:“自今以后军国事务,无论大小悉数委任太子处决,然后奏闻皇帝。”

八月九日,李渊正式禅位于李世民,退位称太上皇。李世民登基,是为唐太宗

晚年及崩逝

李渊做太上皇以后,仍居于太极宫,但已不再预闻国事。

贞观三年(629年)四月,李渊从太极宫迁出,搬到了大安宫(一作太安宫)。在大安宫生活期间,李渊除了参加李世民举行的一些宴会外,几乎不曾离开过大安宫。李世民经常到九成宫(位于今陕西麟游)避暑,李渊也不愿意出行。贞观八年(634年)三月,李渊在太极宫两仪殿宴请西突厥使者。十月,李世民决定在宫城的东北方向营建永安宫,作为太上皇的“清暑之所”(第二年正月改名大明宫,数月后李渊病死,大明宫停止建设,直到高宗之世才渐成规模)。同年十二月,李渊与李世民共同出席在长安城西举行的检阅军队活动,亲自慰劳将士而还。随后在未央宫设宴,召集文武群臣庆祝。

自贞观八年(634年)入秋以来,李渊感染风疾,到贞观九年五月六日(635年6月25日)已然病危。他在遗言中说:“已殡葬后,皇帝应在别处临朝掌管军国大事。丧服的轻重,完全按照汉朝的制度,日夜守丧。园陵的修建,务必节俭。”同日,李渊在大安宫的垂拱前殿驾崩,享年七十岁。庙号高祖,谥号太武皇帝。同年十月,安葬于献陵(今陕西三原),太穆皇后窦氏祔葬。

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八月,改谥李渊为神皇帝。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二月,定谥为神大圣大光孝皇帝。

为政举措

政治

虚心纳谏

李渊称帝后,鉴于周、隋之季忠臣不敢进谏的情况,下诏求取直言,较为虚心地接纳统治阶层内部之合理劝谏。他将在自己即位后最先直言进谏的万年县法曹孙伏伽连升九级,由一县小吏提拔为朝廷的治书侍御史,以昭示群臣自己纳谏之诚;对在隋代即有清名、负责教导太子李建成的名臣李纲,李渊也颇为敬重,对其直言多有采纳 。这些事例都能反映出其“虚心尽下,冀闻嘉言”的诚意和决心。但李渊也曾听信裴寂谗言,杀死开国重臣刘文静。其杀死投降军阀薛仁杲、萧铣等人的行为也受到了后世的批评。

宽简刑罚,制定《武德律》

在律法方面,李渊于太原起兵之时就曾颁布有宽大之令,从而使得那些先前苦于隋朝苛政的百姓闻之,竞相前来归附。攻占长安之后,李渊更是对唐军约法十二条,“惟制杀人、劫盗、背军、叛逆者死”,其余一并蠲除。登基后,李渊于武德元年(618年)大赦天下,减轻刑罚。在此后的执政期间,他更是遇事便行大赦,对百姓务从宽宥。

隋朝时曾相继制定开皇律和大业律,但李渊对于隋律的改革实持每况愈下之见,所以他在登基之后命裴寂、刘文静等“因开皇律令而损益之,尽削大业所由烦峻之法”,以宽简作为其立法定律的指导思想。其后,又令裴寂与尚书右仆射萧瑀等撰定律令,其“大略以开皇为准”。至武德七年(624年)五月颁布《颁定科律诏》,将新修科律颁行天下,是为武德律。武德律修订的原则是“斟酌繁省,取合时宜,矫正差违,务从体要”。虽然其篇目“一准隋开皇之律,刑名之制又亦略同”,但武德初选定开皇律作为唐律修订的蓝本,以律、令、格、式等部分构成了唐代完整的法典体系,不仅为后来的贞观律、永徽律、显庆律、垂拱律、开元律等的修撰提供了至为重要的基础,并对后世和周边国家的法制产生了重大影响。

择贤选士

李渊身为隋朝的旧臣,深为赏识隋代宗臣中的一些才能卓越者。因此在开国之后,他大力提拔任用这些隋朝的宗亲及旧臣,招抚了许多隋朝降将。这些人在新朝各显其能,各尽其用,使唐朝的政局在开国不久便大有起色。

唐朝建立之后,李渊认识到曹魏以来“九品中正制”以门第取士的弊端,为广招人才扩大统治基础,缓和社会矛盾,依然沿袭了隋朝创设的科举制度。武德四年(621年),根据李渊颁布的敕令,唐朝开始设置明经、秀才、俊士、进士诸科的选士制度,成为唐朝开始科举取士的标志。李渊还于武德年间开创了制举。与其他各科相比,武德一朝创立人才选拔制度对儒学人才更为重视。在科举取士之外,李渊还采用了汉魏六朝以来的荐举制,作为对前者的补充。

自武德之后,以科举为主辅之以其他方式的人才选拔制度完全确立。

军事

加强武备

李渊在唐朝开国之初,为了早日平定地方叛乱,完成全国统一大业,便大集诸军、加强武备,并继续沿袭北朝以来推行的“兵农合一”的府兵制。

统一战争

唐朝开国后,许多地方还在分裂之中,农民起义军和隋朝残余将领割据各地。李渊在长安安定之后便开始了长达十年的统一战争。李渊、李世民父子对农民起义军首领或割据势力,用招降或武力消灭两种方式同时进行。先后平薛举薛仁杲父子,灭河西李轨,北定刘武周,逐鹿中原,灭王世充、窦建德和萧铣,招降杜伏威,完成全国大部分地区的统一。至贞观二年(628年)唐灭梁师都,中国重新统一。

经济

劝课农桑,厉行节俭

隋末兵乱迭起,致使田亩荒废,百姓饥馑。天下统一之后,李渊便下《劝农诏》,要求州县牧宰对民众“明加劝导,咸使戮力,无或失时”。随后,唐廷相继颁布一系列诏令,以辅助农业生产,如《罢差科徭役诏》《申禁差科诏》等。通过此类诏令,唐朝将“蠲减徭赋”“不得差科”等作为日常化管理制度予以确立。为避免臣民因沉湎酒醪欢娱而大行屠酤,造成不必要的社会资源浪费,导致耕牛数量减少,李渊发布了《禁屠酤诏》以提倡节俭、禁行屠酤。总的来说,这些措施有力保障了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为了避免征求不息使百姓不堪重负,李渊以身作则,厉行节俭。为节约财政开支,减轻隋末以来京城寺庙道观因结构庞大、人员芜杂造成的资源浪费,李渊诏令澄清释迦、阐教。有感于隋炀帝的巡幸过度,遍建离宫,广采民女,糜费繁恣的情况,他还颁教将“驰道所有宫室,悉宜罢之,其宫人等,并放还亲属”。

经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济措施的颁行,武德年间的社会经济逐渐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赋役制度

在赋役制度方面,李渊主要延续了北魏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又实行了租庸调制。

武德二年(619年)二月,李渊初定租、庸、调法。当时因战争而未真正实施。随着天下一统,社会形势渐趋稳定。李渊于武德七年(624年)四月,“初定均田租、庸、调法”,开始在全国推行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是一种以人口为基础,以土地为载体的赋役制度,从国家角度讲,它为征税提供了一个颇具操作性的执行标准,在唐代前期扩大并稳定了国家税收,有力促进了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从民众角度看,它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户负担。由此可见,李渊在位之时创立的租庸调制适应了隋末唐初现实社会,成为唐代前期社会经济制度的核心。

币制改革

唐立国之初,仍然沿用汉代以来通行于世的五铢钱。武德四年(621年)七月,为整治混乱的币制,李渊废隋钱,效仿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开铸“开元通宝”,取代社会上遗存的五铢。时人认为“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一度使“远近甚便之”。贞观年间仍继续沿用开元通宝,高宗时一度改铸新钱,最终复行开元通宝。开元通宝的使用,使唐代货币保持了长期的统一与稳定。它在钱币铸造的形制、重量上成为唐代乃至后世各朝铜钱的范本。

文化

文教

唐朝建立之后,李渊认为“民禀五常,仁义斯重;士有百行,孝敬为先”,在对现实社会和传统惯性的考量中,选择了儒家作为治国的核心思想。鉴于“仁、义、礼、智、信五者俱备,故能为利博深”,李渊提出“敦本息末,崇尚儒宗,开后生之耳目,行先王之典训”的指导思想。他创立了中央官学,并以国子学来统摄六学。同时还在国子学中立周公庙、孔子庙,四时致祭,并礼遇其后代。在此基础上开始在国家的各个方面全面推行礼制,借助礼制来治理国家。

隋朝灭亡后,李渊下诏开始修订各朝历史,在《修魏周隋梁齐陈史诏》中,他令中书令萧瑀、给事中王敬业、著作郎殷闻礼修魏史,侍中陈叔达、秘书丞令狐德棻、太史令庾俭修周史,兼中书令封德彝、中书舍人颜师古修隋史,大理卿崔善为、中书舍人孔绍安、太子洗马萧德言修梁史,太子詹事裴矩、兼吏部郎中祖孝孙、前秘书丞魏徵修齐史,秘书监窦璡、给事中欧阳询、秦王文学姚思廉修陈史。这些奉诏修史的群臣皆身居要职、文名极高,由他们修撰的魏周隋梁齐陈史,使得大批史籍得到了整理和保存,不仅对于唐朝的封建统治有可资借鉴的作用,对于后世考察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也具有珍贵的参考价值。

除此之外,李渊还下诏编撰了《艺文类聚》。这是一部类编图书,引用的古籍共有一千多种,为后人保存了很有价值的历史资料。

宗教

面对隋末唐初极为兴盛的佛教,李渊采取抑制政策。在唐朝初年,最早反佛的是太史令傅奕。武德七年(624年),傅奕请求灭佛,认为佛教宣传的是“不忠不孝”的思想,迷惑百姓。傅奕所提倡的儒家思想是用忠孝来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而佛教却与此背道而驰。李渊最后因为“玄武门之变”而禅位,故没有实施傅奕的灭佛思想。

民族与对外关系

李渊汲取了隋亡的教训,认为历代之所以对周边化外之民采取“怀柔”“羁縻”之政策,是因为华夏与四夷各自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其文化存在着明显差异。在此认识的基础上,他确立了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周边国家一视同仁,避免冲突,为李唐政权的巩固与建设赢得了时间。

突厥

自北周以来,突厥汗国势力日盛,控弦百万。唐初,突厥为了称霸中原,极力扶植操控各种中原政权,如窦建德、刘武周和梁师都等割据势力来提高自身的地位,这成为了唐朝的心腹大患。李渊为了恢复经济,休养生息,选择对突厥称臣,以求得和平的外部环境。

高丽、新罗与百济

唐朝建立后,与东北地区的高丽(即高句丽)进行政治和经济上的来往。高丽荣留王高建武登基后,主动向唐朝示好,自武德二年(619年)起,多次派遣使臣赴唐朝贡。李渊奉行以“和”为主的外交政策,与高丽确立了宗藩关系。唐与高丽曾相互遣返了隋朝与高丽作战时的战俘。武德七年(624年),高建武遣使臣入唐请求颁历,次年(625年)请求学习佛教礼法。

面对高丽的请求,李渊采用“以夷制夷”的方法,一面遣刑部尚书沈叔安册封高建武为上柱国、辽东郡公、高句丽国王,并同时册封了百济王扶余璋为带方郡王、百济王(从武德四年开始,百济就遣使朝贡)。同年再封新罗真平王金白净为上柱国,封乐浪郡王、新罗王。他对三国一视同仁,达到了牵制高丽,稳定边疆的目的。武德九年(626年),高丽封闭了新罗和百济到唐朝的道路,多次侵犯两国,新罗、百济上报唐朝。李渊派员外散骑侍郎朱子奢前去调解,三国纷纷上表谢罪。当时唐朝地位不稳,无力插手朝鲜半岛的三国事宜,采取了中立的态度。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高丽频繁派使臣入唐,接受唐的册封,引进唐朝先进的文化和制度,双方关系十分密切,一直保持着友好往来。

历史评价

  • 苑君璋:唐主举一州之兵,定三辅之地,郡县影附,所向风靡,此固天命,岂曰人谋?(《旧唐书》引)
  • 李世民:臣早蒙慈训,教以文道,爰从义旗,平定京邑。重以薛举、武周,世充、建德,皆上禀睿算,幸而克定。三数年间,混一区宇,天慈崇宠,遂蒙重任。今上天垂禧,时和岁阜,被发左椎,并为臣妾,此岂智力,皆由上禀圣算。(《旧唐书》引)
  • 李翱:当高祖之初起兮,提一旅之羸师。能顺天而用众兮,竟扫寇而戡隋。(《幽怀赋》)
  • 刘昫、赵莹等:①有隋季年,皇图板荡,荒主燀燎原之焰,群盗发逐鹿之机,殄暴无厌,横流靡救。高祖审独夫之运去,知新主之勃兴,密运雄图,未伸龙跃。而屈己求可汗之援,卑辞答李密之书,决神机而速若疾雷,驱豪杰而从如偃草。洎讴谣允属,揖让受终,刑名大刬于烦苛,爵位不逾于珝轴。由是攫金有耻,伏莽知非,人怀汉道之宽平,不责高皇之慢骂。然而优柔失断,浸润得行,诛文静则议法不从,酬裴寂则曲恩太过。奸佞由之贝锦,嬖幸得以掇蜂。献公遂间于申生,小白宁怀于召忽。一旦兵交爱子,矢集申孙。匈奴寻犯于便桥,京邑咸忧于左衽。不有圣子,王业殆哉!②高皇创图,势若摧枯。国运神武,家难圣谟。言生床笫,祸切肌肤。《鸱鸮》之咏,无损于吾。(均载《旧唐书》)
  • 宋祁欧阳修等:唐在周、隋之际,世虽贵矣,然乌有所谓积功累仁之渐,而高祖之兴,亦何异因时而特起者欤?虽其有治有乱,或绝或微,然其有天下年几三百,可谓盛哉!岂非人厌隋乱而蒙德泽,继以太宗之治,制度纪纲之法,后世有以凭藉扶持,而能永其天命欤?(《新唐书》)
  • 苏辙唐高祖起太原,其谋发于太宗,诸子不与也。及克长安,诛锄群盗,天下为一,其功亦出于太宗。盖天心之所副予,人心之所归向,其在太宗者审矣。至立太子,高祖以长立建成,建成当之不辞。于是兄弟疑间,卒至大乱。夫建成不足言也,其咎在高祖。(《栾城后集·唐高祖》)
  • 张燧:古今杀降之甚者,莫甚于唐高,而项羽白起弗与焉。薛仁杲降则杀之,王仁本降则杀之,萧铣降则又杀之,其他盖不胜数也。或谓出太宗意,然而太宗未尝杀颉利也。独当时何无一言救止,岂其力不能得之。文静之死,而无及于数子耶!(《千百年眼》)
  • 王夫之:①唐之取天下,迟回以起,若不足以争天下之先,而天时人事适与之应以底于成,高祖意念之深,诚不可及也。②是故三公六省无专职,而尽闻国政以佐天子之不逮,国多才臣,而虽危不亡,唐之所以立国二百余年,有失国之君,而国终存,高祖之立法持之也。(均载《读通鉴论》)
  • 毛泽东:倜傥豁达,任性真率。宽仁容众,遇事无断制。(《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
  • 吕思勉:唐朝开国之君虽为高祖,然其事业,实在大部分是太宗做的。(《中国通史》)
  • 崔瑞德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唐高祖是中国一切史书中最受贬低的一位君主。他的声誉之所以蒙受损失,第一是因为事实上他的统治时期很短,而且是夹在中国历史上两个最突出的人物的统治期的中间:他前面的统治者是大坏蛋隋炀帝,他后面的则是被后世史家视为政治完人的唐太宗。第二,已如上述,是因为他建立唐王朝的功绩被他的接班人精心地掩盖了。实际上,唐高祖举兵反隋时尽管已年过五十,上了年纪,他仍然不失为一个有雄心壮志而又生气勃勃的和干练的领袖人物。有充分材料可以证明,他具有不凡的抱负,而且毫无疑问,恰恰是他策划了太原起事,并胜利地引导唐军进抵隋都。他对李密和东突厥人的外交攻势使得唐军能夺取大兴城,并且使得唐军能组织和加强在陕西的力量而无虞敌军的阻碍。后来,他的大赦、封官许愿和大加赏赐的政策,再加上李世民在战场上的胜利,有助于使新王朝取得很多必要的支援,并且促成了全国的重新统一。也正是唐高祖其人建立了初唐的制度和政治格局。武德之治,从任何现实标准来衡量,都算得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从其结果来看,唐王朝已经打下了坚实的行政、经济和军事基础。总而言之,唐高祖为他儿子的辉煌统治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础。(《剑桥中国隋唐史》)

主要作品

《全唐诗》《全唐诗补编·续补遗》各收李渊诗1首:《为秦王制诗》《嘲苏世长》。

《全唐文》卷1至卷3收录有李渊在位时颁布的诏书。其中《草堂寺为子祈疾疏》记录的是他在大业三年(607年)任郑州刺史时为其子李世民祈祷康复事成后还愿的一篇文章。

轶事典故

生时异象

据《旧唐书》《太平御览》等书记载,李渊出生时“紫气冲庭,神光照室,体有三乳,左腋下有紫志(痣)如龙”,呈现异象。李渊年轻时,善于相面的史世良告诉他说:“您的骨骼惊奇,必为一国之主,愿您自爱,不要忘记鄙人说的话。”

雀屏中选

李渊箭术超群。北周时,上柱国窦毅要嫁女,但他认为自己的女儿不是等闲之辈,于是在选婿时想了一个办法:让人在门屏上画了两只孔雀,凡是两箭各射中一只孔雀眼睛的,就招为女婿。前边有几十人都没有射中,到李渊这儿两箭都射中了。窦毅欢喜不已,便把女儿嫁给了李渊。

唐公阿婆

隋炀帝经历杨玄感之乱后,因图谶传言李姓当王,故对李渊等人多有排斥。一次大宴,炀帝看到李渊的脸上皱纹多,便戏称李渊是“阿婆面”。李渊听后非常不开心,回家后也神色沮丧。窦氏感到奇怪,询问李渊原因,他沉默良久,才说:“皇帝看着我说我是‘阿婆面’。”窦氏闻言,马上贺喜道:“这是值得庆贺的事。您继承的是唐国公爵位,‘唐’便是‘堂’,‘阿婆面’就是指‘堂主’啊!”窦氏指的是李渊将来要做皇帝,取代隋炀帝。李渊听后,大为喜悦。

收揽民心

李渊攻下霍邑后,照例论功行赏。军吏认为应募而来的奴隶不应和从军的百姓同等待遇。李渊说:“在战场上打仗,刀枪是不认贵贱的;所以评论征战的功劳,又有什么等级呢?应该都按照各人的具体表现加以赏赐。”

随后,李渊又和霍邑的官吏百姓相见,在西河犒赏他们,选拔其中的壮丁,动员他们参军。关中来的的军士要求回乡的,都颁给他们五品官的名衔听任他们回去。有人劝李渊官位不要给得太滥,李渊说:“隋朝的君主就是舍不得论功奖赏,以致失去民心。我们怎么可以效法他呢?而且用官位来收揽民心,不是比用兵更好吗?”

当时有个武功人,名叫严甘罗。他因为行窃,被官吏抓住了。李渊问他:“你为什么要当贼呢?”他回答说:“因为饥寒交迫,不得已才当盗贼。”李渊说:“我是你的君主,却使你这样贫穷,这是我的过失。”于是赦免了那个盗贼。

破例葬公主

李渊的三女儿平阳昭公主嫁给千牛备身柴绍,在太原起兵后变卖产业,募集军队,招降各地义军,独自领军攻占盩厔、武功、始平等地,后与李世民共同攻克长安,功勋卓著。唐朝建立后,李渊册封女儿为平阳公主。武德六年(623年),平阳公主逝世,李渊下诏以军礼将其安葬,赐“前后部羽葆鼓吹、大辂、麾幢、班剑四十人、虎贲甲卒”。当时礼官提意见说女子下葬用鼓吹与古礼制不合,李渊反驳道:“鼓吹,是军乐。以前平阳公主于司竹举兵响应义旗,亲自擂鼓鸣金,有克定之勋。周代的文母,被列于十乱;公主有佐命之功,不是寻常妇人可比的。如何不能有鼓吹!”于是特地破例以军礼安葬,以表彰其特殊的功勋;并且按照谥法“明德有功曰‘昭’”的含义,追赐平阳公主谥号为 “昭”。

思念母亲

李渊曾宴请群臣,席上有葡萄。黄门侍郎陈叔达拿着葡萄,却没有吃,李渊询问原因。陈叔达解释道:“我母亲患有口干病,想吃葡萄却吃不到,我想拿回家给母亲吃。”李渊听后,叹息流泪道:“你还有母亲可以送食物呀!”随后把葡萄赐给他,并“赉物百段”。

太平盛事

李渊晚年亲见贞观时期的太平景象,并为之举办了两场盛大的宴会,与群臣尽欢而散:

贞观四年(630年)二月,唐军攻灭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三月,“四夷”君长共聚长安,为李世民上尊号为“天可汗”。李渊听说颉利可汗被擒后,感叹道:“当年汉高祖被匈奴围困在白登城,不能报仇;现在我的儿子能灭突厥,证明我托付的人是对的,我还有什么忧虑呢!”于是召集李世民与十几位显贵大臣,以及诸王、王妃、公主等宗亲,在太极宫凌烟阁设下酒宴庆祝。酒酣耳热之际,李渊亲自取来琵琶弹奏,李世民也亲自起身舞蹈,公卿大臣纷纷向李渊祝寿,宴会一直到深夜才结束。

贞观八年(634年)三月二日,李渊在太极宫两仪殿宴请西突厥使者,回头对重臣长孙无忌道:“当今蛮夷顺服,古时也未曾有过。”长孙无忌举杯,祝李渊千万岁寿。李渊大悦,把酒赐给李世民。李世民又奉觞上寿,流泪道:“百姓获得安康,四夷归附,都是尊奉圣旨才办到的,岂是依靠臣(李世民自称)之力!”言毕,他与长孙皇后交相向李渊进献饭食,并献上衣物,如同寻常人家的常礼一般。同年,李渊在未央宫设宴,三品以上官员都参加侍从。席上,他命归降的颉利可汗起舞,又命南越酋长冯智戴咏诗。过了一会儿,李渊笑道:“胡、越一家,自古以来就没有这种事。”李世民举杯上寿道:“臣很早就蒙受慈父教训,以文章、道德相教;等到随从起义,平定京城。加之由于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叛乱,都秉承您的明智谋划,幸而能够制胜平定。三四年之间,一统天下。父皇慈爱下的推重信任,遂使我承担了重任。如今上天降福,时世和平,年成丰收。被发左衽(意指中原地区外的少数民族),都已经成了大唐的臣民。这难道是依靠臣的智力吗?都是由于秉承您圣明的谋划。”李渊极为欢喜,群臣都呼喊万岁,这次宴会直到深夜才散场。

人际关系

家族

先祖

  • 李暠,西凉开国君主。凉武昭王。唐玄宗追尊兴盛皇帝。
  • 李歆,西凉后主。
  • 重耳,北魏弘农太守。

高祖

  • 李熙,北魏金门镇将。唐朝追尊献祖,谥号宣皇帝。
  • 张氏,凉州人。唐朝追谥宣献皇后。

曾祖

  • 李天锡,北魏幢主,赠司空。陇西懿王。唐高宗时追尊懿祖,谥号光皇帝。
  • 贾氏,武威人。唐朝追谥光懿皇后。

祖辈

  • 李虎,西魏八柱国之一,太尉,封唐国公。死后谥号“襄”。唐朝追尊太祖,谥号景皇帝。
  • 梁氏,安定人。唐朝追谥景烈皇后。

父母

  • 李昞,北周安州总管、柱国,袭封唐国公。死后谥号“仁”。唐朝追尊世祖,谥号元皇帝。
  • 独孤氏,北周太保独孤信第四女。唐朝追谥元贞皇后。

兄妹

  • 李澄,唐世祖李昞长子,早薨,无嗣。追封梁王。
  • 李湛,追封蜀王。
  • 李洪,汉王,早夭。
  • 李氏,李昞独女,封同安公主,下嫁随州刺史王裕。曾向侄子李世民推荐自己丈夫的侄女为晋王妃(即后来的王皇后)。

后妃

  • 太穆皇后窦氏(569年—613年)
  • 万贵妃万氏
  • 尹德妃尹氏
  • 宇文昭仪宇文氏(590年—634年)
  • 莫嫔莫丽芳(587年—618年)
  • 张嫔张氏(?—621年)
  • 孙嫔孙氏
  • 崔嫔崔商珪(?—636年)
  • 杨嫔杨氏
  • 小杨嫔杨氏(?—6346年)
  • 张婕妤张氏
  • 薛婕妤薛氏
  • 郭婕妤郭氏
  • 刘婕妤刘氏
  • 张美人张氏
  • 杨美人杨氏
  • 王才人王氏(596年—662年)
  • 鲁才人鲁氏
  • 张宝林张宠则(589年—645年)
  • 柳宝林柳氏

子女

皇子(二十二人)

  • 长子:隐太子李建成(589年—626年),生母太穆皇后。
  • 二子:唐太宗李世民(598/599年—649年),生母太穆皇后,初封秦王。
  • 三子:卫怀王李玄霸(599年—614年),生母太穆皇后
  • 四子:巢剌王李元吉(603年—626年),生母太穆皇后
  • 五子:楚哀王李智云(603年--617年),生母万贵妃
  • 六子:荆王李元景(618年—653年),生母莫嫔
  • 七子:汉王李元昌(618年—643年),生母孙嫔
  • 八子:酆悼王李元亨(619年—632年),生母尹德妃
  • 九子:周王李元方(619年—629年),生母张婕妤
  • 十子:徐康王李元礼(619年—672年),生母郭婕妤
  • 十一子:韩王李元嘉(619年—688年),生母宇文昭仪
  • 十二子:彭思王李元则(620年—651年),生母王才人
  • 十三子:郑惠王李元懿(约620年—673年),生母张宝林
  • 十四子:霍王李元轨(?—688年),生母张美人
  • 十五子:虢庄王李凤(622年—675),生母杨美人
  • 十六子:道孝王李元庆(623年—664),生母刘婕妤
  • 十七子:邓康王李元裕(624年—665),生母崔嫔
  • 十八子:舒王李元名(?—689年),生母小杨嫔
  • 十九子:鲁王李灵夔(625年—688年),宇文昭仪
  • 二十子:江安王李元祥(626年—680年),生母杨嫔
  • 二十一子:密贞王李元晓(?—678年),生母鲁才人
  • 二十二子:滕王李元婴(628年—684年),生母柳宝林

皇女(十九人)

  • 长女:长沙公主李氏,生母不详,驸马冯少师
  • 二女:襄阳公主李氏,生母不详,嫁窦诞
  • 三女:平阳公主李氏,生母太穆皇后,嫁柴绍
  • 四女:高密公主李氏(?—655年),生母不详,初嫁长孙孝政,后改嫁段纶
  • 五女:长广公主李氏(?—648年),生母不详,初嫁赵慈景,后改嫁杨师道
  • 六女:万春公主李氏,生母不详,嫁豆卢怀让
  • 七女:房陵公主李氏(619年—673年),生母不详,初嫁窦奉节,后改嫁贺兰僧伽
  • 八女:九江公主李氏,生母不详,嫁执失思力
  • 九女:庐陵公主李氏,生母不详,嫁乔师望
  • 十女:南昌公主李氏,生母不详,嫁苏勖
  • 十一女:安平公主李氏,生母不详,嫁杨思敬
  • 十二女:淮南公主李澄霞(621年—689年),生母不详,嫁封言道
  • 十三女:真定公主李氏,生母不详,嫁崔恭礼
  • 十四女:衡阳公主李氏,生母不详,嫁阿史那社尔
  • 十五女:丹阳公主李氏,生母不详,嫁薛万彻
  • 十六女:临海公主李氏,生母不详,嫁裴律师
  • 十七女:馆陶公主李氏,生母不详,嫁崔宣庆
  • 十八女:安定公主李氏,生母不详,初嫁温挺,后改嫁郑敬玄
  • 十九女:常乐公主李氏(?—688年),生母不详,嫁赵瑰

人物争议

生日

据《册府元龟》记载,李渊以北周天和元年(566年)十一月丁酉(儒略历12月21日)生于长安。《旧唐书》则载李世民在贞观八年三月甲戌(初三)为李渊上寿,推其生辰应为天和元年三月初三(566年4月8日)。但上寿一词也可以单指向人敬酒,祝颂长寿,未必指此日为其生年,故仍应以《册府元龟》所记为准。

籍贯

历来对李唐先世的说法不一。《新唐书》载,李渊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旧唐书·高祖纪》作祖籍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也有说法是先为成纪人,人后迁狄道。其后屡经迁徙,至李渊高祖李熙、曾祖李天赐均居赵州昭庆县(今河北隆尧)。也有出自塞北的说法。

出生地

据《旧唐书》和《新唐书》记载:李渊出生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今人张振龙在《唐高祖李渊生地考》中提出李渊出生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的说法。

起兵主谋

据《旧唐书》等史书记载,晋阳起兵的首功是李世民。但也有历史学者提出李渊是主谋。

李世民首谋论

《旧唐书·高祖本纪》《新唐书·高祖本纪》与《旧唐书·太宗本纪》均记载李世民与刘文静共为“首谋,劝举义兵”。《新唐书·太宗本纪》更明确指出:“高祖起太原,非其本意,而事出太宗。”《旧唐书·裴寂传》也提出了李世民主谋论,并补充了裴寂设计使李渊同意起兵的经过。

《资治通鉴》综合各传记述:“(李)渊与裴寂有旧,每相与宴语,或连日夜。文静欲因寂关说,乃引寂与世民交。世民出私钱数百万,使龙山令高斌廉与寂博,稍以输之,寂大喜,由是日从世民游,情款益狎。世民乃以其谋告之,寂许诺。”

这种说法为后世广泛接受,如《明史》中亦载明太祖时因“唐高祖由太宗得天下”故而罢其历代帝王庙享祀。

李渊主谋论

历史学家孟宪实根据当年的纪录考证,提出反隋是李渊本人意思的说法。依据是李渊起兵时,李世民年纪尚幼。

后世纪念

唐献陵为唐高祖李渊和太穆皇后窦氏的陵寝,位于陕西省三原县徐木乡永合村。李渊死后,唐太宗李世民依汉光武帝原陵之规格修筑献陵。该陵座北朝南,封土为陵,呈覆斗型,平面呈长方形,陵园为夯筑城恒,四面各壁一门,门外各置石虎一对。南门外矗立着1对高大的华表和1对石犀。陵墓陪葬区西起富平县吕村乡的新庄和道理村,东至褚家塬双堡村,北至北吕村,南到贺家塬、王家庄一带,经考古勘探,确定有93座陪葬墓。献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史料索引

关于李渊生平的记录,以《大唐创业起居注》为现存的最原始的资料之一。五代所修的《旧唐书》(卷1《高祖纪》)与北宋时修成的《新唐书》(卷1《高祖纪》)是关于其生平最详尽的史书。

《资治通鉴·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卷185-192) 对李渊起兵到退位的部分也有详细记载。其早期、晚年事迹则散见本书其他部分。

--
本文转自,如有侵权,请联系(service@soogu.ren)删除!

趣站迷

随机人物

  • 妇好

    妇好

    0 阅读 0 赞

  • 赵普

    赵普

    0 阅读 0 赞

  • 朱珪

    朱珪

    0 阅读 0 赞

  • 陈庆之

    陈庆之

    0 阅读 0 赞

  • 李商隐

    李商隐

    0 阅读 0 赞

  • 桓彝

    桓彝

    0 阅读 0 赞

  • 秦庄襄王

    秦庄襄王

    0 阅读 0 赞

  • 李靖

    托塔天王李靖

    0 阅读 0 赞

热门人物
  • 纪晓岚

    纪晓岚

    纪昀(1724年8月3日-1805年3月14日),字晓岚,别……

  • 高适

    高适

    高适(704年—765年),字达夫,沧州渤海县(今河北省景县……

  • 张道陵

    张道陵

    张道陵(34年—156年),一名张陵。东汉沛国丰(今江苏丰县……

  • 铁木真

    成吉思汗铁木真

    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1162年—1227年8月25日)……

  • 黄庭坚

    黄庭坚

    黄庭坚(1045年6月12日—1105年9月30日),字鲁直……

Copyright © Gurenmi.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