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子文(汉末秣陵尉)

蒋子文

蒋歆,字子文。三国时广陵(今扬州)人,汉末为秣陵尉,追逐强盗至钟山(即紫金山)脚下,战死后葬在钟山脚下,民间传说,成为阴间十殿阎罗的第一殿秦广王,南朝齐永明中封以帝号,南唐追谥庄武帝,有庙碑。

孙吴初年,有人看见蒋子文在大道上乘坐白马,手执白羽扇,侍从左右跟随身旁,和生前一模一样,于是吴大帝孙权为蒋子文立庙堂,封为蒋侯,并将钟山(即紫金山)改名蒋山。

379年,前秦在西部战线攻下襄阳,其东部大将彭超、俱难帅兵六万包围幽州刺史田洛于高邮西北之三阿,前秦毛当、毛盛率两万人马攻堂邑,东晋兵惊溃。谢玄亲率三万北府兵救援三阿田洛部,进至西侧一水塘时与前秦部将都颜遭遇,晋将何谦斩杀都颜。晋军顺势推进到三阿,大败彭超,此后晋军又三战三捷,稳定了东部防线。

东晋史学家干宝《搜神记》云,晋军五战五胜,皆因蒋歆乘白马暗中显灵相助。《资治通鉴》、《太平寰宇记》等书也予以收录。后人遂将蒋歆显灵的水塘命名为白马塘(在今金湖县津南镇),塘边建白马祠。后来,扬州建白马庙,高邮建白马庙,以祀蒋歆。

六朝时期,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纷纷到蒋王庙祭祀求福。蒋王庙也因此成为重要的祭祀礼拜“蒋王”的中心,白马村、蒋王庙遗迹留作为地名,沿用。

王朗(汉魏之际经学家、大臣)

王朗

王朗(?—228年),本名王严,字景兴。东海郡郯县(今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人。汉末至三国曹魏时期重臣、经学家。

王朗早年师从太尉杨赐,因通晓经籍而被拜为郎中。后因杨赐去世而弃官服丧,不应孝廉之命。徐州刺史陶谦举其为茂才,拜徐州治中从事。后升任会稽太守,任内获百姓爱戴。建安元年(196年),孙策南攻会稽,王朗率军抵御,终为其所败,并在逃亡途中被孙策擒获,受到礼遇。之后应丞相曹操辟命,被拜为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魏王国建立后,王朗以军祭酒兼领魏郡太守,又任少府、奉常、大理等职。曹丕继王位时,迁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曹魏建立后,王朗改任司空,进封乐平乡侯。曹叡继位后,进封王朗为兰陵侯。太和二年(228年),王朗去世。其子王素袭爵兰陵侯。

王朗博学多闻,校注儒家经典,很有名气。王朗有文集三十卷,著有《周易传》《春秋传》《孝经传》等。在魏国朝廷以其所作的《周易传》作为学习《易》学的人必须考核的内容。后世把王朗注解里的思想称为“王学”。

胡质(三国时期曹魏大臣)

胡质

胡质(?~250年),字文德,寿春(今安徽省寿县)人,三国时期曹魏大臣,官至荆州刺史、征东将军。

年轻时与蒋济和朱绩皆在江淮之间闻名,在州郡任职。后来蒋济任别驾,与曹操举荐胡质,曹操于是任胡质为顿丘令。后来历任丞相东曹令史,扬州治中,丞相属等职。

黄初年间迁任吏部郎,先后出兵常山和东莞太守,后又迁任荆州刺史,加振威将军,爵关内侯。

正始二年(241年),在樊城击退吴将朱然,迁任征东将军,假节都督青、徐诸军事。任内鼓励农耕,令粮仓有多年的储藏,又设置东征台,一方面用作耕作,另一面则用作军事驻防。又开通河道,方便船只航行,严防东吴攻击。而沿海则一片安定。

嘉平二年(250年)逝世,家中都没有什么钱财。追封阳陵亭侯,谥贞侯。由儿子胡威继嗣。

吕常(三国时期曹魏横海将军)

吕常

吕常(161年—221年),荆州南阳博望(今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博望镇)人,汉末至三国时期曹魏名将。

吕常曾担任曹魏横海将军、章陵太守,为武猛都尉厉节中郎将裨将军,封关内侯。常以中勇,显名州司,试守雉长,执戈秉戎,慎守易,兵不顿于敌国,坠不侵于四邻,拜武猛都尉厉节中郎将裨将军,封关内侯。王师南征,与充军从,奄有江汉,舍爵册勋,封阴德亭侯,领郡。鸠集荒散,为民统纪,三考有成,转拜平狄将军,改封卢亭侯,莅国赋政,十有三年。会蜀将关羽猖獗为寇,常御之,羽不能克。文帝加其庸,转拜横海将军,徙封西鄂都乡侯,食邑并七百户。年六十一,黄初二年正月卒。

骆统(三国时吴国将领、学者)

骆统

骆统(193年—228年),字公绪。会稽郡乌伤县(今浙江义乌)人。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吴国将领、学者,陈国相骆俊之子。

骆统二十岁时已任乌程国相,任内有政绩,使得国中民户过万。又迁为功曹,行骑都尉。曾劝孙权尊贤纳士,省役息民。后出任为建忠中郎将。将军凌统逝世后,统领其部曲。因战功迁偏将军,封新阳亭侯,任濡须督。

黄武七年(228年),骆统去世,年仅三十六岁。有集十卷,今已佚。

吴质(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大臣)

吴质

吴质(177年—230年),字季重,兖州济阴(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人,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曹魏大臣。官至振威将军,假节都督河北诸军事,封列侯。起初因文才而被曹丕所喜爱。在魏文帝曹丕被立为太子的过程中,吴质出谋划策,立下大功。与司马懿、陈群、朱铄一起被称做曹丕的“四友”。死后谥号“丑”,后改为“威”。

吴质同当时著名文人“建安七子”交往密切,一说他是建安七子之一,其诗文风格表现了“建安文学”的风骨。其存世作品很少,仅有答曹丕书两篇,答曹植书一篇,收录在《昭明文选》里。还有《思慕诗》一首,存《三国志》本传注中。

阚泽(三国时期吴国大臣)

阚泽

阚(kàn)泽(170年—243年),字德润,会稽郡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三国时期吴国学者、大臣。

阚泽少年时家贫,只得向别人抄书,于是博学多闻。汉末被举为孝廉,出任钱塘长,升郴县令。孙权为骠骑将军时,征召他为西曹掾。后官至中书令、太子太傅,封都乡侯。虞翻称其为“盖蜀之扬雄”、“今之仲舒”。赤乌六年(243年)去世,孙权为之痛惜,数日不食。阚泽曾撰有《乾象历注》一书,今已佚。另有《九章算术》,亦不存。

据传,阚泽对圆周率也很有研究,南北朝数学家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精确计算就是借鉴了他的成果。

(图片来源:叶雄《三国演义人物谱》)

王双(三国时期曹魏将领)

王双

王双(?—228年)又作王生,三国时期曹魏名将。蜀汉建兴六年(228年)冬,诸葛亮出散关,攻陈仓,后粮尽而退。王双率领骑兵追击蜀军,但在与蜀军的交战中被击败,王双也被蜀军所斩。

在《三国演义》中,王双字子全,是陇西郡狄道县(今甘肃临洮县)人,有万夫不当之勇。在诸葛亮北伐期间,被魏延所斩。

秦宓(三国时期蜀汉学者)

秦宓

秦宓(mì)(?-226年),字子敕。广汉郡绵竹县(今四川德阳北)人。三国时期蜀汉大臣、学者。

秦宓善舌辩。早年仕于益州牧刘璋麾下,后降刘备。刘备伐吴时,秦宓劝阻,刘备大怒,欲杀秦宓。因诸葛亮及时求情,才保住性命,仅被下狱,后被释放,拜左中郎将、长水校尉。吴蜀同盟后,孙权派张温至成都回访。酒宴之上,秦宓与张温舌战,说得张温无言以对。后官至大司农。

建兴四年(226年),秦宓病逝。

曹宇(曹操之子)

曹宇

曹宇(?—278年),字彭祖,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魏国宗室,魏武帝曹操与环夫人之子,邓哀王曹冲同母兄弟。

太和六年,封为燕王。魏明帝病危,欲以大将军辅政,不果。其子常道乡公曹奂,是魏国末代皇帝,史称魏元帝。晋朝建立后,降封燕公。

咸宁四年(278年),曹宇去世。

潘璋(三国时期吴国将领)

潘璋

潘璋(?—234年),字文珪,东郡发干(今山东冠县东)人。三国时期吴国将领。

潘璋年轻时家贫,跟随孙权后得到其赏识,加上其作战勇猛,不断升迁,其一生为孙权东征西讨,在合肥之战、追擒关羽、夷陵之战、江陵保卫战中多次立下战功。但其为人奢侈贪财。经常设立军市,又劫杀将士以获得财物,但孙权念其有功未予深究。被陈寿盛赞为“江表之虎臣”。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描写潘璋擒获关羽,并夺取了青龙偃月刀及赤兔马,而且描写了在夷陵之战被为父报仇的关兴所杀,但实际上都是虚构的小说效果。

贾逵(三国时期曹魏名臣、将领)

贾逵

贾逵(174年—228年),本名贾衢,字梁道,河东襄陵人(今山西省临汾市)。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名臣,西晋开国功臣贾充的父亲。

初为并州郡吏,迁渑池县令,拜弘农太守,历仕曹操、曹丕、曹叡三世,是曹魏政权中具有军政才干的人物,终其一生为魏国统一事业作出卓越贡献。担任豫州刺史期间,兴修水利,凿通运河二百余里,时称“贾侯渠”,便利民生。随同曹丕伐吴,进封阳里亭侯,加号建威将军。石亭之战,率军救出曹休。

太和二年去世,赠本官,谥号为肃,《唐会要》将其尊为魏晋八君子之一。

诸葛尚(三国时期蜀汉将领、诸葛亮之孙)

诸葛尚

诸葛尚(244年2月—263年11月),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的人物,诸葛瞻长子,诸葛亮之孙。

诸葛尚博览兵书且精通武艺。炎兴元年(公元263年),出任先锋,抗拒魏国大将邓艾,与其父诸葛瞻同战死于绵竹,时年十九岁。

魏元帝曹奂(曹魏末代皇帝)

曹奂

曹奂(246年-302年),本名曹璜,字景明,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曹魏末代皇帝(260年6月27日-266年2月4日),魏武帝曹操之孙,燕王曹宇之子,奉魏明帝曹叡之祀。

正始七年(246年),生于燕王宫,甘露三年(258年),封常道乡公,甘露五年(260年),高贵乡公曹髦为成济弑杀,司马昭与众臣商议,以曹奂奉明帝之祀,立为皇帝。曹奂虽名为皇帝,但实为司马氏的傀儡。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嗣位晋王,篡夺曹魏政权,曹魏灭亡,曹奂被降封为陈留王。

太安元年(302年),曹奂逝世,享年五十八岁,谥号为元皇帝。

诸葛诞(三国时期曹魏将领)

诸葛诞

诸葛诞(?—258年),字公休,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期曹魏将领,西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

诸葛诞在仕途中几经沉浮。嘉平三年(251年),迁镇东将军、扬州都督,受封山阳亭侯。带兵攻打东吴,失利于东兴之战。后配合大将军司马师平定毌丘俭、文钦叛乱,进封高平侯,加号征东大将军、司空,威名夙著,得人死力。他在得知夏侯玄、邓飏被杀后,心不自安,起兵寿春,讨伐大将军司马昭,得到东吴权相孙綝的支援。甘露三年(258年4月10日)战败被杀,夷灭三族。其麾下数百人全部拒绝投降而被杀。

王平(三国时期蜀汉名将)

王平

王平(?—248年),字子均,巴西宕渠(今四川省达州市渠县)人,籍贯益州。三国时期蜀汉名将。

原属曹操军队,在曹操与刘备争汉中时得以投降刘备。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与马谡一同守街亭,之后深受诸葛亮的器重,率领蜀汉的无当飞军,多次随诸葛亮北伐。诸葛亮死后,拜前监军、镇北大将军,镇守汉中,曹爽率领十万大军攻汉中时,被王平所击退,累封安汉侯。

延熙十一年(公元248年),王平去世,其子王训继承了爵位。

(图片来源:叶雄《三国演义人物谱》)


徐晃(三国时期曹魏名将)

徐晃

徐晃(?~227年),字公明,河东郡杨县(今山西省洪洞县)人。三国时期曹魏名将。

徐晃早年跟随杨奉征战,并说服杨奉护送汉献帝东归洛阳,受封都亭侯。后来,归顺曹操,参与徐州之战、官渡之战、攻打冀州、白狼山之战、南郡之战、渭南之战 、凉州之战、汉中之战等重大战役,屡立功勋。

在樊城之战中,徐晃率军击退关羽,又紧随关羽展开追杀,并趁机连破关羽十重围堑,彻底解除了樊城之围。因为治军严整而被曹操称赞“有周亚夫之风”。曹魏建立后,加位右将军,徐晃被加封为右将军。其后,徐晃跟随夏侯尚击败蜀将刘封并夺取上庸。

太和元年(227年),徐晃去世,谥号为壮,配享太祖(曹操)庙庭。

(图片来源:叶雄《三国演义人物谱》)

甘宁(汉末三国时期孙吴名将)

甘宁

甘宁(? — 215年),字兴霸,巴郡临江(今重庆忠县)人,三国时期孙吴名将,官至西陵太守,折冲将军。

甘宁少年时在地方上为非作歹,组成渠师抢夺船只财物,崇尚奢华,人称锦帆贼。青年时停止抢劫,熟读诸子。曾任蜀郡丞,后历仕于刘表和黄祖麾下,未受重用。建安十三年(208年),甘宁率部投奔孙权,开始建功立业。曾经力劝孙权攻破黄祖占据楚关,随周瑜攻曹仁夺取夷陵,随鲁肃镇益阳对峙关羽,随孙权攻皖城擒获朱光。率百余人夜袭曹营,斩得数十首级而回。在逍遥津之战,他保护孙权蹴马趋津,死里逃生。孙权曾说:“孟德有张辽,孤有甘兴霸,足相敌也”。吕蒙曾说:“天下未定,斗将如宁难得,宜容忍之。”

甘宁虽然粗野凶狠,暴躁嗜杀,甚至违反承诺、违抗命令,但是,开朗豪爽,有勇有谋,轻视钱财,敬重士人,厚待士卒,并深得士卒拥戴。陈寿在史书中将他列为“江表之虎臣”。

(图片来源:叶雄《三国演义人物谱》)

于禁(三国时期曹魏名将)

于禁

于禁(?—221年),字文则,泰山郡钜平县(今山东泰安宁阳县磁窑镇西太平村)人。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名将。

先属鲍信(曹操的恩人),后属曹操。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敢于攻击不守军纪的青州兵,为了维护军法不惜杀掉自己的故友,受到曹操称赞“胜过古代名将”。关羽围攻襄樊时,亲率七军前往救援。全军覆没,被收押在南郡。黄初二年(221年)辗转返还魏国,最终官拜安远将军。被曹丕羞辱,惭恚而死,谥号为厉。

于禁带军严肃庄重,战斗中所缴获的财物从不私藏,因此深得曹操器重,是曹操所有的将领中唯一的假节钺之人。但于禁常以军法处理下属,不得士卒众心。后世将于禁称为曹魏“五子良将”之一。

张郃(三国时期曹魏名将)

张郃

张郃(?—231年),字儁乂,河间郡鄚县(今河北省任丘市)人。汉末三国时期魏国名将。

早年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归属袁绍后,击破公孙瓒有功,迁宁国中郎将。参加官渡之战,攻曹洪不下,随后投降曹操,授偏将军。

跟随曹操攻河北,跟随张辽定淮南,跟随夏侯渊平凉州,跟随曹操夺汉中,屡建战功。建安二十年(215年),进军巴西,迁徙民众到汉中,后被蜀将张飞击败。接任荡寇将军。建安二十三年(218年),跟随夏侯渊进入汉中定军山迎战刘备。夏侯渊战死,代理主帅,率部安全撤退。后屯陈仓。

曹丕称帝后,迁左将军,受封鄚县侯,跟随曹真击平安定羌胡,又随夏侯尚围攻江陵。太和二年(228年),以特进、右将军的身份随曹真抵御诸葛亮北伐。在街亭之战中大破马谡,迫使诸葛亮退回汉中,迁征西车骑将军。

太和五年(231年),司马懿不听张郃劝告,张郃迫不得已领兵追击蜀军,追至木门,中箭身亡,谥曰壮侯。张郃用兵巧变,善列营阵,善估形势,善用地形。蜀汉的诸葛亮等都忌惮张郃。

曹真(三国时期曹魏名将)

曹真

曹真(?~231年),字子丹,曹操族子(一说原姓秦),其父战死后,曹操收为养子。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曹魏名将。

曹真幼年丧父,被曹操收养,力大勇猛,授虎豹骑。因讨伐灵丘的贼寇,封为灵寿亭侯。历任偏将军、中领军、征蜀护军等职,参与汉中之战。曹丕继位后,拜为镇西将军,都督雍凉诸军事,负责镇守西北边境,进封东乡侯。迁使持节、上军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成为曹魏军队的最高统帅之一。大破羌胡联军,平定河西地区。率军包围江陵,击破吴国将领孙盛,迁中军大将军、给事中。曹丕病重时,接受遗诏,成为辅政大臣之一。魏明帝曹叡即位后,拜大将军,进封邵陵侯。后率军抵御蜀国诸葛亮进攻,迁大司马。

太和五年(231年),曹真因病去世,谥号为元,配享太祖(曹操)庙庭。

魏延(三国时期蜀汉名将)

魏延

魏延(?~234年),字文长,义阳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深受刘备器重。

刘备入川时,魏延因数有战功,升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拔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镇守汉中十余年。刘备即位后,拜镇北将军。随同诸葛亮北伐,拜凉州刺史,封都亭侯,曾在阳溪大破费瑶和郭淮。打算亲率兵马由子午道袭取关中,仿效韩信故事,与诸葛亮会师潼关,遭到谨慎的诸葛亮反对。

魏延作战勇猛,性格孤傲,与长史杨仪不和。诸葛亮死后,两人矛盾激化,相互争权,魏延败逃,为马岱所追斩,并被夷灭三族。

赵云(汉末三国时期蜀汉儒将、五虎上将之一)

赵云

赵云(?—229年),字子龙,常山真定人。身长八尺,姿颜雄伟,汉末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与关羽、张飞并称“燕南三士”。

汉末军阀混战,赵云受本郡推举,率领义从加入公孙瓒。期间结识了汉室皇亲刘备,但不久之后,赵云因为兄长去世而离开。赵云离开公孙瓒大约七年后,在邺城与刘备相见,从此追随刘备。

赵云跟随刘备将近三十年,先后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独自指挥过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战果。除了四处征战,赵云还先后以偏将军任桂阳太守,以留营司马留守公安,以翊军将军督江州。除此之外,赵云于平定益州时引霍去病故事劝谏刘备将田宅归还百姓,又于关羽、张飞被害之后劝谏刘备不要伐吴,被后世赞为有大臣局量的儒将,甚至被认为是三国时期的完美人物 。

赵云去世后,于蜀汉景耀四年(261年)被追谥为“顺平侯”,其“常胜将军”的形象在后世被广为流传。

张飞(汉末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五虎上将之一)

张飞

张飞(?—221年),字益德,涿郡(今河北保定涿州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张飞勇武过人,与关羽并称为“万人敌”。关羽年长数岁,张飞兄事之。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刘备在涿县组织起了一支义勇军参与扑灭黄巾军的战争,张飞与关羽一起加入,随刘备辗转各地。三人情同兄弟,寝则同床,刘备出席各种宴会时,和关羽终日侍立在刘备身旁。公元196年因交恶曹豹而被吕布所破。吕布败亡之后,张飞被任命为中郎将。公元200年刘备衣带诏事情泄漏,率领关羽、张飞逃走,杀徐州刺史车胄。后刘备战败,关羽被擒,刘备与张飞投奔袁绍。公元208年刘备于长坂坡败退时,张飞仅率二十骑断后,据当阳桥厉声大喝,曹军无人敢逼近,刘备因此得以免难。

刘备入蜀后,张飞与诸葛亮、赵云进军西川,分定郡县。在抵达江州时义释了刘璋手下的巴郡太守严颜。在巴西之战中,击败魏国名将张郃。在武都之战中,兵败而还。刘备称帝后,张飞晋升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封西乡侯。同年,张飞因为暴而无恩,被部将范强、张达杀害。谥曰桓侯。

徐庶(三国时期谋士、曹魏御史中丞)

徐庶

徐庶(?—约230年),字元直,豫州颍川(治今河南省禹州市)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后归曹操。

徐庶本名徐福,出身寒门。早年为人报仇,获救后改名徐庶。后与同郡石广元避难于荆州,与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等人来往密切。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徐庶南下时因母亲被曹操所掳获,辞别刘备,进入曹营。后来此事被艺术加工为“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等歇后语,被广为流传。而徐庶也成为孝子的典范被加以称赞。魏文帝时,徐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图片来源:叶雄《三国演义人物谱》)

曹彰(曹魏宗室、将领)

曹彰

曹彰(189年~223年8月1日),字子文。沛国谯县(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曹魏宗室将领,魏武帝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二子、魏文帝曹丕之弟、陈王曹植之兄。

曹彰武艺过人,曹操问诸子志向时自言“好为将”,因此得到曹操的赞赏。其胡须黄色,被曹操称为“黄须儿”。弱冠前喜搏猛虎,臂力过人、不善文章。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封鄢陵侯。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曹彰受封为北中郎将、行骁骑将军,率军征讨乌桓,又降服辽东鲜卑大人轲比能。

曹丕即位后,曹彰就国,为万户侯。黄初二年(221年),曹彰进爵为公。次年被封为任城王。

黄初四年(223年),曹彰到洛阳朝见,因病逝于府邸,谥号为威,故亦称为任城威王。

(图片来源:《图像三国志》)

邯郸淳(三国魏书法家)

邯郸淳

邯郸淳(约132年—221年),一作浮,又名竺,字子叔(一作子淑),又字子礼(或作正礼),东汉时颍(yǐng)川阳翟(dí)(今河南省禹州市)人,三国魏书法家,官至给事中。因著有《笑林》三卷、《艺经》一卷而著名,被称为“笑林始祖”,与丁仪、丁廙(yì)、杨修为曹植的“四友”。”淳自小有才名,博学多艺,善写文章,又懂的“苍、雅、虫、篆,许氏字指”,方圆遐迩许多人都知其名。

邯郸淳不经意的闲逸文作——《笑林》和《艺经》,讲述了当时的许多笑话、噱头、善喻、讥讽、幽默趣事以及当时流行的投壶、米夹、掷砖、马射、弹棋、棋局、食籁等诸般游艺项目,成为中国最早的笑话和杂耍专著。

张悌(三国孙吴时大臣)

张悌

张悌(236年-280年),字巨先。荆州襄阳郡(今湖北省襄阳市)人。三国孙吴时大臣。

张悌自少有名理,于吴景帝时为屯骑校尉。吴末帝天纪三年(279年)升任丞相。天纪四年(280年),西晋伐吴。张悌明知必败,仍与沈莹、诸葛靓率军三万渡江接战,与晋军交战,大败于板桥。诸葛靓率众来迎张悌,张悌不肯逃命,以身殉难。

张昭(三国时期孙吴重臣)

张昭

张昭(156年-236年),字子布。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三国时期孙吴重臣。

东汉末年,张昭为避战乱而南渡至扬州。孙策创业时,任命其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将文武之事都委任于张昭。孙策临终前,将其弟孙权托付给张昭,张昭率群僚辅立孙权,并安抚百姓、讨伐叛军,与周瑜一起帮助孙权稳定局势。孙权每出征,留张昭镇守,领幕府事,并对张昭敬称为“张公”。张昭容貌严正,敢于直言谏诤,与其他士大夫一起采周、汉制度,撰定朝仪,以规范朝廷活动,体现出儒学朝臣的风范。

赤壁之战时,张昭持主降论,后孙权称帝时归功周瑜,张昭正欲赞颂功德,孙权直言,当年如从张公之计,今日恐已乞食,以致张昭惭愧难当。孙权代理车骑将军时,任命张昭为军师。孙权被封为吴王后,拜其为绥远将军,封由拳侯,此后曾参与撰定朝仪。孙权两次要设立丞相时,众人都推举张昭,孙权以张昭敢于直谏、性格刚直为由而不用他,先后用孙邵、顾雍。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后,张昭以年老多病为由,上还官位及所统领部属,改拜辅吴将军、班亚三司,改封娄侯。晚年时一度不参与政事,在家著《春秋左氏传解》及《论语注》,今皆佚失。嘉禾五年(236年),张昭去世,年八十一,谥号“文”。

张昭善隶书,其作品无存。唐张怀瓘在《书估》中将其书法列为第三等。

(图片来源:叶雄《三国演义人物谱》)

诸葛瑾(三国时期吴国大臣、诸葛亮之兄)

诸葛瑾

诸葛瑾(174年~241年),字子瑜,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孙吴重臣,蜀汉丞相诸葛亮之兄,太傅诸葛恪之父。

建安五年(200年),躲避中原战乱,进入江东。经弘咨推荐,效力于孙吴。胸怀宽广,温厚诚信,深受孙权信赖,称为“神交”,努力缓和蜀吴两国关系。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吕蒙病逝后,出任南郡太守,驻守公安。孙权称帝后,出任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册封宛陵侯。

赤乌四年(241年) ,去世,享年六十八岁。

阮籍(三国时期魏国诗人)

阮籍

阮籍(公元210年~263年),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省开封市)人,三国时期魏国诗人、竹林七贤之一。

门荫入仕,累迁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

景元四年(公元263年),阮籍去世,享年五十三岁。作为“正始之音”的代表,著有《咏怀八十二首》、《大人先生传》等,其著作收录在《阮籍集》中。

孟获(三国时期南中一带的首领)

孟获

孟获(生卒年不详),三国时期南中地区的首领,公元225年起兵反叛蜀汉,被诸葛亮率领大军擒拿后被赦免,遂降服,此后不再叛乱,后孟获随诸葛亮回到成都,担任御史中丞。

《三国志》本传中未记载孟获事迹,史书《汉晋春秋》《襄阳记》《华阳国志》有记载;小说《三国演义》讲述了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

曹芳(曹魏第三位皇帝)

曹芳

曹芳(232年—274年),字兰卿,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魏国第三位皇帝(239年1月22日—254年10月17日在位),疑为魏武帝曹操曾孙,任城威王曹彰之孙,任城王曹楷之子。

太和六年(232年),生于任城王府。青龙三年(235年),选为魏明帝曹叡养子,册封齐王。景初三年(239年),立为皇太子,同日魏明帝曹叡病死,曹芳正式即位,由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共同辅政。正始十年,经历高平陵之变,曹爽倒台,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嘉平六年(254年),中书令李丰和光禄大夫张缉图谋废掉司马师,改立夏侯玄为大将军。司马师平定叛乱后,将曹芳废为齐王,拥戴高贵乡公曹髦继位。西晋建立后,册封邵陵县公。

泰始十年(274年),曹芳病逝,终年四十三岁,谥号为厉。

晋景帝司马师(三国时期曹魏权臣)

司马师

司马师(208年~255年3月23日),字子元,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晋宣帝司马懿与宣穆皇后张春华的长子,晋文帝司马昭的同母兄,晋武帝司马炎的伯父。

司马师为人沉着坚强,有雄才大略。少流美誉,雅有风采。与父亲司马懿策划高平陵政变诛杀权臣曹爽。在司马懿死后接管其军政势力,独揽朝廷大权。内政上,司马师制定了选拔官吏的法规,命百官推荐贤才,整顿纲纪,使其各有职掌,朝野肃然。军事上,司马师也曾用计于新城之战中击溃吴国诸葛恪的大军。

嘉平六年(254年),司马师废魏帝曹芳,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次年,亲自率兵平定毌丘俭、文钦之乱。回师途中病死,时年四十八岁,谥号“忠武”。后被追尊为晋景王。西晋建立后,被追尊为景皇帝,庙号世宗。

吴景帝孙休(东吴第三位皇帝)

孙休

吴景帝孙休(235年—264年9月3日),字子烈,吴郡富春县(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人,吴大帝孙权第六子,东吴第三位皇帝(258年11月30日–264年9月3日在位)。

孙休十八岁时,受封为琅琊王。太平三年(258年),孙綝发动政变,罢黜孙亮为会稽王,迎立孙休为帝,孙休三让而受,改元永安。

孙休登基后,封孙綝为丞相。孙綝权倾朝野,孙休与张布、丁奉合谋,遂除孙綝。孙休在位期间,颁布良制,嘉惠百姓,促进了东吴的繁荣。孙休好文,即位后于永安元年创建国学,设太学博士制度,诏立五经博士,为南京太学之滥觞,韦昭为首任博士祭酒。

永安七年(264年),孙休去世,谥号景皇帝,葬于定陵。

吴末帝孙皓(东吴末代皇帝)

孙皓

孙皓(242年~284年),字元宗,幼名彭祖,又字皓宗,吴郡富春县(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人,吴大帝孙权之孙,吴文帝孙和之子,东吴末代皇帝(264年~280年5月1日)。

孙皓在位初期,施行明政,后沉溺酒色,专于杀戮,变得昏庸暴虐,名声很大,惊动华夏,令晋武帝感到惶怖。

天纪四年(280年),东吴被西晋攻灭。孙皓投降后,被封为归命侯。太康五年(284年),孙皓在洛阳去世。

钟繇(三国时期政治家、书法家)

钟繇

钟繇(151年—230年),字元常,豫州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省长葛市)人。汉末至三国时期曹魏重臣,书法家。

钟繇出身颍川钟氏。东汉时期,举孝廉出身,历任尚书郎、黄门侍郎,协助汉献帝东归洛阳,封东武亭侯。后得到掌权的丞相曹操的信任,出任司隶校尉,镇守关中,功勋卓著,被比为萧何。累迁前军师。曹操受封魏王时,任魏国大理卿、相国等职。曹魏建立后,拜廷尉卿,再迁升为太尉,位列三公之首。魏明帝时晋升太傅,封定陵县侯。太和四年(230年),钟繇去世,谥号为“成”。正始四年(243年),配享魏武帝曹操庙庭。

钟繇擅篆、隶、真、行、草多种书体,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推动了楷书(小楷)的发展,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后世尊为“楷书鼻祖”。他与书圣王羲之并称“钟王”。南朝庾肩吾评其书为“上品之上”;唐朝张怀瓘《书断》评为“神品”。

谯周(三国时期蜀汉学者官员)

谯周

谯周(201年—270年),字允南,巴西郡西充国县(今四川西充县槐树镇)人。三国时期蜀汉大臣、学者、儒学家、史学家。

幼年丧父,少读典籍,精研六经,颇晓天文,成为蜀地大儒之一,门下有陈寿、罗宪等学生。诸葛亮担任益州牧时,授劝学从事。诸葛亮死后,不顾朝令,前往奔丧。后主刘禅册立太子时,授太子仆,迁太子家令、光禄大夫。反对姜维北伐,著《仇国论》,力陈北伐之失。炎兴元年(263年),邓艾攻打成都时期,力劝刘禅投降,“有全国之功”,投降魏国后,受封阳城亭侯,迁骑都尉。

泰始六年(270年),授散骑常侍,同年去世,时年七十岁。

夏侯惇(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名将)

夏侯惇

夏侯惇(?—220年6月13日),字元让,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名将,西汉开国元勋夏侯婴的后代。

少年时以勇气闻名于乡里。曹操起兵,夏侯惇是其最早的将领之一。与吕布军交战时,曾一度被擒为人质,又被流矢射瞎左眼。多次为曹操镇守后方,曾率军民阻断太寿河水,筑陂塘灌溉农田,使百姓受益,功勋卓著。官至大将军,封高安乡侯。追谥忠侯(《史记·谥法解》云:“危身奉上曰忠。险不辞难。”)。青龙元年(233年),得以配享太祖(曹操)庙庭。

夏侯惇一生多在军旅,仍不忘治学。他常亲自迎师,虚心求教。他为人俭朴,所得赏赐全部分给将士。一生不置产业,至死家无余财。

(图片来源:叶雄《三国演义人物谱》)

麋芳(三国时期将领)

麋芳

麋芳(生卒年不详),字子方,东海郡朐县(今江苏省连云港市)人。汉末三国时期蜀国将领,刘备糜夫人的兄弟。

麋芳本为徐州牧陶谦部下,曾被曹操表为彭城相。后来辞官,随刘备从徐州辗转至邺城、汝南、新野、长坂坡、江夏等地,奔波多年。

刘备称汉中王时,糜芳为南郡太守,但受到关羽的轻慢。后来,因未完成供给军资的任务而被关羽责骂,心中不安。吕蒙袭取荆州时,将已经投降的傅士仁展示给糜芳,麋芳于是选择投降,导致关羽兵败被杀。

此后,在吴国担任将军,并且为吴征伐。

郭淮(三国时期曹魏名将)

郭淮

郭淮(?—255年2月23日),字伯济,太原阳曲(今山西省太原市)人。三国时期魏国名将,雁门郡太守郭缊之子。

出身太原郭氏。东汉末年,举孝廉出身,任平原郡丞、五官中郎将门下贼曹、丞相兵曹议令史、征西将军(夏侯渊)司马。定军山战败时,收集残兵,联合杜袭共推张郃为主将,迅速稳定局势。曹魏建立,拜雍州刺史、射阳亭侯,迁镇西将军(曹真)长史,阻止诸葛亮北伐,料敌精准,屡立战功。正始元年(240年),击退蜀国姜维。后累迁征西将军,都督雍州凉州诸军事。嘉平二年(250年),迁官车骑将军、仪同三司,封阳曲侯。

曹魏正元二年(255年)正月,去世,追赠大将军,谥号为贞。

郭女王(魏文帝曹丕皇后)

郭女王

文德郭皇后(184年4月8日—235年3月14日),名不详,字女王,安平郡广宗县(今河北广宗)人,东汉南郡太守郭永之次女,魏文帝曹丕的皇后。郭氏少年秀慧,父亲郭永奇之曰:“此乃我女中王也。”遂以女王为字。

郭氏早失父母,流离乱世。武帝为魏公时,入文帝东宫,深受宠遇。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文帝即王位,封为夫人(位次王后),同年魏受禅,进为贵嫔(位次皇后)。黄初三年(222年),册立为皇后。

黄初七年(226年)文帝驾崩,平原王曹叡继位,尊奉郭氏为皇太后。青龙三年(235年)春,郭氏在许昌逝世,葬于洛阳首阳陵,谥曰文德皇后。

赵爽(东吴数学家)

赵爽

赵爽,又名婴,字君卿,生平不详(约182—250年)。中国数学家。东汉末至三国时代吴国人。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数学家与天文学家。

程昱(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曹魏谋士、名臣)

程昱

程昱(yù)(141年—220年),字仲德,兖州东郡东阿(今山东省东阿县)人,东汉后期至三国时期曹魏谋士、名臣、将领。长八尺三寸,美须髯。本名程立,因梦中在泰山捧日,更名程昱。曾于东阿率领民众抗击黄巾。初平三年(192年),被曹操征辟为寿张令,从此为其出谋献策、征战四方。

曹操征徐州时,程昱与荀彧留守后方,阻吕布、陈宫大军,保住三城,因功受封为东平相,屯于范县。曹操将汉献帝迁往许都后,任命程昱为尚书,后又为东中郎将,领济阴太守,都督兖州事宜。讨平袁谭、袁尚后,拜为奋武将军,封安国亭侯。

黄初元年(220年),曹丕代汉称帝,拜程昱为卫尉,进封安乡侯。同年逝世,享年八十岁,曹丕亦为之流涕,追赠车骑将军,谥曰肃。

程昱多谋,善断大事。性格刚戾,与人多迕。汉末三国时期,唯有程昱、曹仁、袁涣三人被评价为勇冠贲育。

曹仁(三国时期曹魏名将)

曹仁

曹仁(168年—223年5月6日),字子孝,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名将,魏武帝曹操从弟,陈穆侯曹炽之子。

曹仁少时喜好弓马弋猎,不修行检。领军之后,奉法守令。跟从曹操征战四方,破袁术、攻陶谦、擒吕布、败刘备,参加官渡之战,立下汗马功劳。赤壁之战后,镇守江陵,抵御周瑜的进攻,最终弃城而走。又督诸将据守潼关,破苏伯、田银于河间,灭侯音于宛城。在襄樊之战中,誓死镇守樊城,挡住关羽的围攻。曹丕嗣位后,曹仁拜车骑将军、都督荆扬益州诸军事、荆州刺史,晋封陈侯。黄初二年,拜大将军、大司马,执掌军事大权。

黄初四年,曹仁率兵进攻濡须口,不听蒋济所劝,惨败于吴将朱桓,郁郁而终,时年五十六,谥号为忠,配享曹操庙庭。

(图片来源:叶雄《三国演义人物谱》)

嵇康(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

嵇康

嵇康(公元224年—263年,一作公元223年—262年),字叔夜,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

嵇康自幼聪颖,身长七尺八寸,容止出众。他博览群书,广习诸艺,尤为喜爱老庄学说。早年迎娶魏武帝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拜官郎中,授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司马氏掌权后,隐居不仕,拒绝出仕。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因受司隶校尉钟会构陷,而遭掌权的大将军司马昭处死,时年四十岁。

嵇康与阮籍等人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成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名列“竹林名士”之一。他的事迹与遭遇对于后世的时代风气与价值取向有着巨大影响。

嵇康工诗善文,其作品风格清峻,反映出时代思想,并且给后世思想界、文学界带来许多启发。又注重养生,曾著《养生论》。今有《嵇康集》传世。

(图片来源:《历代名臣像》)

钟会(三国时期魏国军事家、书法家)

钟会

钟会(225年—264年3月3日),字士季,颍川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市)人。三国时期魏国军事家、书法家,太傅钟繇幼子、青州刺史钟毓之弟。

钟会出身颍川钟氏,少年成名,博学多闻,弱冠入仕,历任要职。深得魏帝和群臣赏识。随从司马师征讨毌丘俭,典知机密。献策于司马昭,粉碎曹髦的夺权企图。随军平定诸葛诞叛乱,屡出奇谋,时人比之为张良。累拜司隶校尉,插手朝廷大小事务及官员任免。

景元年间,力挺司马昭伐蜀计划,拜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主持伐蜀事宜。景元四年(263年),魏灭蜀之战中,配合邓艾分兵进取,最终灭亡蜀汉。拜司徒,封县侯。功成之后,萌生不臣之心,勾结蜀将姜维,图谋据蜀自立,打压太尉邓艾。景元五年(264年)正月,以郭太后遗命之名,矫诏讨伐司马昭,为部将胡烈所害,死于乱军,时年四十岁。

钟会工于书法,唐朝张怀瓘在《书断》评其为“妙品”,仅次于“神品”。又精通文赋和玄学,著有《魏钟司徒集》。

(图片来源:叶雄《三国演义人物谱》)

贾诩(汉末至三国时期军事战略家,曹魏开国功臣)

贾诩

贾诩(147年—223年8月11日),字文和,武威郡姑臧县(今甘肃武威市)人。汉末至三国时期军事战略家,汉轻骑将军贾龚之子,曹魏开国功臣。

贾诩以举孝廉出身,起家拜郎官。后成为董卓部将。董卓死后,先后依附于李傕、郭汜、段煨、张绣,两次献计打败曹操。建安四年(199年)随张绣归降曹操。官渡之战时,力主决战。在赤壁之战前,主张先安楚地,后图江东,没有得到采纳。曹操与关中联军相持渭南时,献上离间计瓦解马超、韩遂,一举平定关中。在曹操继承人的确定上,以袁绍、刘表为例,暗示曹操不可废长立幼,支持曹丕成为世子。黄初元年(220年),曹丕称帝后,拜太尉,册封寿乡侯。反对曹丕征吴,没有得到采纳,无功而返。黄初四年(223年),贾诩去世,享年七十七岁,谥号为肃,配享魏文帝庙庭。《唐会要》尊其为魏晋八君子之首。

贾诩精通兵法,著有《钞孙子兵法》一卷,并为《吴起兵法》校注。

张辽(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名将)

张辽

张辽(169年~222年),字文远,雁门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人。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名将,聂壹的后人。

起初,担任雁门郡吏。又先后跟随丁原、何进、董卓、吕布,恪尽职守,历尽坎坷。吕布败亡后,张辽归属曹操。此后,立下众多显赫的功勋。洞察敌情而劝降昌豨。攻袁氏而转战河北。在白狼山之战率领先锋大破乌桓并斩杀乌桓单于蹋顿。驱逐辽东大将柳毅。以静制动平定军中谋反。进军江淮击灭陈兰、梅成。此后,长期镇守合肥。

建安二十年(215年),合肥之战,张辽率领八百将士,袭击东吴十万大军,一直冲杀到孙权的主帅旗下,令东吴军队皆披靡。在东吴撤军时,张辽率领追兵,大破孙权、甘宁、凌统等,差点活捉孙权。经此一役,张辽威震江东。 “张辽止啼”成为流传千古的典故。

黄初元年(220年),张辽进封晋阳侯。染病之后,依旧令孙权非常忌惮。黄初三年(222年),张辽抱病击破吴将吕范。同年,病逝于江都,谥曰刚侯。张辽为历代所推崇,成为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

邓艾(三国时期曹魏名将)

邓艾

邓艾(197年—264年),字士载,义阳棘阳(今河南省新野县)人。三国时期曹魏名将。其人文武双全,深谙兵法,对内政也颇有建树。本名邓范,后因与同乡人同名而改名。邓艾多年在曹魏西边战线防备蜀汉姜维。

公元263年他与钟会分别率军攻打蜀汉,最后他率先进入成都,使得蜀汉灭亡。后因遭到钟会的污蔑和陷害,被司马昭猜忌而被收押,最后与其子邓忠一起被卫瓘派遣的武将田续所杀害。泰始九年(273年),邓艾被平反昭雪。五代前蜀天汉元年公元(917年),邓艾被王建追谥为彰顺王。

曹植(中国三国时期文学家)

曹植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华美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曹植的散文同样亦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文学批评家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并在《诗品》中把他列为品第最高的诗人。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晋文帝司马昭(三国时期曹魏权臣)

司马昭

司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字子上(小说《三国演义》为子尚),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为晋宣帝司马懿与宣穆皇后张春华次子、晋景帝司马师之弟、晋武帝司马炎之父。

司马昭早年随父抗击蜀汉,多有战功。累官洛阳典农中郎将,封新城乡侯。正元二年(255年),继兄司马师为大将军,专揽国政。甘露五年(260年),魏帝曹髦被弑杀,司马昭立曹奂为帝。景元四年(263年),分兵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灭亡蜀汉,受封晋公。次年,进爵晋王。

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病逝,年五十五,葬于崇阳陵。数月后,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追尊司马昭为皇帝,谥号文帝,庙号太祖。

魏明帝曹睿(三国时期魏国第二位皇帝)

曹睿

魏明帝曹叡(206年(存疑)—239年1月22日),字元仲,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曹魏第二位皇帝。魏文帝曹丕长子,母为文昭甄皇后。

黄初三年(222年),曹叡封平原王,黄初七年(226年)五月,魏文帝病重,立曹叡为皇太子,即位于洛阳。曹叡在位期间指挥曹真、司马懿等人成功防御了吴、蜀的多次攻伐,并且平定鲜卑,攻灭公孙渊,设置律博士制度,重视狱讼审理,与尚书陈群等人制《魏律》十八篇,是古代法典编纂史上的重大进步。魏明帝在军事,政治和文化方面都颇有建树,但在统治后期大兴土木,广采众女,因此留下负面影响。

景初三年(239年),曹叡病逝于洛阳,庙号烈祖,谥号明帝,葬于高平陵。曹叡能诗文,与曹操、曹丕并称魏氏“三祖”,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其散文二卷、乐府诗十余首。

姜维(三国时期蜀汉名将)

姜维

姜维(202年—264年3月3日),字伯约,天水郡冀县(今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天水功曹姜冏之子。

姜维出身天水姜氏。年少丧父,侍奉母亲,崇拜儒家大师郑玄。诸葛亮北伐中原时,姜维受到猜忌,不得已投降蜀汉,得到蜀相诸葛亮重用。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开始崭露头角。延熙十九年(256年),拜大将军,独掌军权,继续北伐事业,大战曹魏名将邓艾、陈泰、郭淮等,互有胜负。为躲避黄皓的迫害,前往沓中屯田避祸。

蜀汉景耀七年(263年),魏国伐蜀,姜维摆脱邓艾等人,退守剑阁,阻挡钟会进军。邓艾阴平偷袭成都,后主刘禅投降。姜维志存光复,假意投降,与钟会反叛,事败被杀。

甄宓(曹魏文昭甄皇后)

甄宓

文昭甄皇后(183年1月26日—221年8月4日),名不明,相传为甄宓 (fú),实则无记载。史称甄夫人,中山郡无极县(今河北无极)人,上蔡令甄逸之女。魏文帝曹丕的妻子,魏明帝曹叡的生母。

甄氏三岁丧父。建安中期,袁绍为次子袁熙娶之为妻。建安四年(199年)袁熙出任幽州刺史,甄氏留在冀州侍奉袁绍的妻子刘氏。建安九年(204年),曹操率军攻下邺城,甄氏因为姿貌绝伦,被曹丕所纳,甚得宠爱,生下儿子曹叡和女儿曹氏(即东乡公主)。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继位魏王,六月率军南征,甄氏被留在邺城。黄初元年(220年),曹丕称帝,山阳公刘协进献二女为曹丕妃嫔,后宫中文德郭皇后,李贵人和阴贵人都得到宠幸,甄氏愈发失意,流露出一些怨恨的话语,曹丕大怒,黄初二年(221年)六月,遣使赐死甄氏,葬于邺城。黄初七年(226年)五月,曹丕病重,立甄氏的儿子平原王曹叡为太子。

曹叡即位后,追谥甄氏曰文昭皇后。太和四年十二月辛未日(231年2月17日),魏明帝曹叡将甄氏改葬于朝阳陵。

蜀后主刘禅(蜀汉末代皇帝)

刘禅

刘禅(shàn)(207年—271年),即蜀汉怀帝,又称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三国时期蜀汉末代皇帝(223年—263年在位),汉昭烈帝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

刘禅早年生于荆州,多次遭遇灾难,幸得大将赵云相救。刘备攻取益州,建立蜀汉后,册立为太子。章武三年(223年),继位为帝,年号建兴,信任相父诸葛亮,支持北伐战争。后期不理朝政,宠信宦官黄皓,国力走向衰弱。景耀六年(263年),魏国大将军司马昭派钟会和邓艾分兵攻蜀,刘禅投降邓艾。蜀汉灭亡后,刘禅被封为安乐公,和蜀汉大臣被迁往洛阳居住。

西晋泰始七年(271年),刘禅在洛阳去世,享年六十五岁,谥号为思。西晋末年,汉赵刘渊称帝,追谥刘禅为汉朝孝怀皇帝。

魏文帝曹丕(曹魏开国皇帝)

曹丕

魏文帝曹丕(187年—226年6月29日),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220年—226年在位)。魏武帝曹操之子,母为武宣皇后卞夫人。

文武双全,博览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累迁五官中郎将。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成为魏国世子。建安二十五年(220年),继任丞相、魏王。同年即位,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的统治,建立了魏国。在位期间,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制定实施九品中正制,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带的割据势力,最终完成了北方地区的统一。对外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在西域的建置。

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于洛阳,时年四十岁,谥号文皇帝,庙号世祖,安葬于首阳陵。曹丕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建安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著有《典论》,当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

马超(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五虎上将之一)

马超

马超(176年~222年),字孟起,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人,马腾的儿子,少年成名,曹操曾多次征召马超入京为官,但都被马超拒绝。而后马腾入京被封为卫尉,马超就统领了马腾的部队。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治兵关中,马超联合关中诸侯韩遂等抵抗曹操,曾一度对曹操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但被曹操用离间计击败退走,而后聚拢部队再次攻取陇上诸郡,失败后依附汉中张鲁。

刘备攻打刘璋时,马超投降刘备,与刘备军合围成都,汉中之战后联名上书尊刘备为汉中王。蜀汉建立后,马超官至骠骑将军、斄乡侯。

章武二年(222年),马超病逝,享年四十七岁,刘禅时期被追谥为威侯。有一女嫁于安平王刘理。有剑术“出手法”流传后世。

司马懿(三国时期曹魏权臣)

司马懿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政治家、军事谋略家、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

司马懿自幼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因汉室被曹氏所控制,司马懿一度拒绝曹操授予的官职,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后,强行辟司马懿为文学掾。因司马懿曾支持曹操称帝,所以逐渐赢得了曹操的信任。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帮助曹丕在储位之争中获得胜利。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时,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重职。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于司马懿和曹爽。曹芳继位后,司马懿遭到曹爽排挤,升官为无实权的太傅。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洛阳。自此,曹魏的军政权力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事变。司马懿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曾率军擒斩孟达,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

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懿病逝,享年七十三岁,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其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谥司马懿为宣王;其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

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

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刘备依附荆州刘表时三顾茅庐,诸葛亮向刘备提出占据荆州、益州,联合孙权共同对抗曹操的“隆中对”策,刘备根据诸葛亮的策略,成功建立蜀汉政权,与孙权、曹操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伐吴失败后,刘备于永安举国托付于诸葛亮。刘禅继位后,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前后五次北伐中原,未能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终因积劳成疾,于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境内),享年五十四岁。后主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东晋桓温追封为武兴王。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吴大帝孙权(三国时期孙吴开国皇帝)

孙权

吴大帝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县(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人。三国时期孙吴开国皇帝(229年—252年5月21日在位)、政治家、军事统帅。

孙权的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之掌事,被曹操表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又得张昭、周瑜等委心服事,乃招延俊秀,聘求名士,分部诸将,镇抚山越,征讨反抗势力。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占有荆州,挥兵南下。议者多劝迎操,惟周瑜、鲁肃坚决主战,遂与刘备联军大破操军于赤壁。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派吕蒙成功袭取荆州,使领土面积大大增加。

黄武元年(222年),孙权被魏文帝曹丕册封为吴王,建立吴国。同年,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黄龙元年(229年),在武昌正式称帝,国号吴,不久后迁都建业。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设置郡县,并继续剿抚山越,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黄龙二年(230年),所派将军卫温、诸葛直抵达夷州(今台湾)。

孙权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于神凤元年(252年)病逝,享年七十一岁,在位二十四年,葬于蒋陵。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

孙权亦善书,唐代张怀瓘在《书估》中将其书法列为第三等。

汉昭烈帝刘备(蜀汉开国皇帝)

刘备

汉昭烈帝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汉族,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大树楼桑村)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多称其为先主。

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讨伐董卓等活动。因为自身实力有限,刘备在诸侯混战过程中屡屡遭受失败,所以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多个诸侯。但因其始终坚持以德服人的行为准则,受到了海内外名士的尊敬,至有陶谦、刘表等放弃让自己的儿子继承基业,而是选择将自己的领地徐州、荆州让给刘备统领。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刘备于赤壁之战后,先后拿下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而后因为关羽被东吴所害,刘备不听群臣劝阻,执意发动对吴国的战争,结果兵败夷陵,最终于章武三年(223年)病逝于白帝城,终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皇帝,《晋书·王弥传》称之为烈祖,葬惠陵。

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其临死前举国托付给诸葛亮的行为被陈寿赞为“古今之盛轨”,后世众多文艺作品以刘备为主角。成都武侯祠有汉昭烈庙为之纪念。

最新人物
  • 完颜璟

    金章宗完颜璟

    金章宗完颜璟(1168年8月31日-1208年12月29日)……

  • 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1190年-1244年),字晋卿,号湛然居士、玉泉……

  • 邓廷桢

    邓廷桢

    邓廷桢(1776年-1846年),字维周,又字嶰筠,晚号妙吉……

  • 梁化凤

    梁化凤

    梁化凤(1621年—1671年)字翀天,又字岐山,号沣源。西……

  • 王恽

    王恽

    王恽(yùn)(1227—1304年7月23日),字仲谋,号……

Copyright © Gurenmi.com

Top